安全社区工作报告(以下简称工作报告)是全面反映申请评定的社区创建安全社区工作情况的重要依据。为了有序开展我市安全社区评定工作,结合《北京市市级安全社区基本条件》,现对工作报告的编制提出如下要求:
一、工作报告文件编写整体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要素齐全,应能够提供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准确信息,报告整体上的内容覆盖《北京市市级安全社区基本条件》中规定的40条评定指标。
(二)要素完整。报告中对各个要素的描述应充分,应能证明每个要素的有效性和符合性。
(三)工作报告中的数据务必真实、准确、前后一致。引用数据时,应明确数据来源、获得时间,数据的涵义应界定明确。
(四)工作报告应有逻辑性和协调性。文字应简练,用数据和客观证据反映本社区主要安全促进工作。对各个要素的描述应前后呼应、接口一致和相互衔接,不应有矛盾和冲突。
(五)工作报告总体内容层次清晰、主次分明。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二部分:社区概况和安全社区十二个要素(40条指标)的符合性描述。
二、社区概况
应包括:社区的地理位置及面积,人口分布特征及人口构成;社会单位构成分析,工业与商贸网点分布情况;区域安全特征、近两年发生的事故分析及安全社区创建主要工作,安全社区创建历程及近两年来获得的安全相关荣誉。
三、安全社区十二个要素的符合性描述是工作报告的核心内容
要素一:安全社区创建机构与职责
应包括:安全社区促进委员会的成员、各工作组的项目成员构成、职责分工(具体内容可放在附件)及相应的运行机制说明,例如促委会和项目组如何开展工作;提供清晰组织结构图,反映促进委员会和项目小组之间的关系;对长期和年度的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的描述;工作目标应尽可能量化,计划具有可操作性;安全社区创建资金投入的保障机制及资金投入情况。
要素二:建立健全各项社区安全管理制度
应包括:根据社区特点,建立切实可行的、持续改进的安全促进目标管理和计划促进制度;街道(乡镇)政府与辖区内居(村)委会及有关单位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督促其按期完成创建目标;安全社区创建办公室、管理工作组、专业工作组责任制;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和组织间的定期协商议事制度;安全监测与监督制度;事故与伤害预防的宣传教育与培训制度;社区重点场所、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绩效评审与持续改进制度;安全社区创建档案、文件与资料管理制度。制度建设现状,重点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描述。
要素三:建立健全安全社区创建档案
应包括:建立了涵盖相关制度、岗位职责、危险源信息、促进项目方案等相关文件的安全社区创建档案。安全社区档案应能够反映安全社区的创建过程、效果,以及安全检查、安全促进过程和风险控制情况。安全社区创建档案应完整、内容真实、管理规范、易于查阅。描述安全创建档案构成及管理情况。
要素四:落实安全社区创建保障措施
应包括:落实安全社区建设资金筹措、使用、监督管理等情况;落实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所必须的人员、物资、技术等资源保障情况。
要素五:信息交流与全员参与
应包括:建立社区安全健康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资料库情况;社区内信息交流制度建立及落实情况、信息交流渠道,及时处理、反馈公众意见、建议和需求信息情况;本社区参加国内和本市各类安全社区交流活动,与外部交流情况;安全促进工作的志愿者和其他社会组织情况;社区内重点事故与伤害预防项目的相关群众参与情况,包括队伍数、人数、工作方向及参与安全社区创建的途径和发挥的作用。(可用表格进行说明)。
要素六: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评价及其预防目标和计划
应包括:按照安全健康法律、法规、标准,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程度的评价情况(描述方法、过程和结果);根据辨识评价结果及群众安全需求,确定社区高风险人群、高风险环境和弱势群体情况;社区安全促进项目制定安全目标和计划情况。
要素七:事故与伤害记录、监测和监督
应包括:应能够反映事故与伤害发生的原因、后果及分布情况;事故统计管理部门与分工;不同信息收集渠道及记录要求:有生产、交通、消防、社会治安、家居等方面的事故与伤害记录,记录应具有追溯性。根据事故与伤害情况应按要求及时、如实报告相关主管部门。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实施的事故与伤害监测情况,资料来源可靠,数据真实。社区执行安全检查计划,全面、综合性安全检查情况。
要素八:安全促进项目
应包括:社区组织实施的安全促进项目,重点应针对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和弱势群体,并根据社区安全特点考虑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工作场所安全、家居安全、老年人安全、儿童安全、学校安全、公共场所安全、体育运动安全、涉水安全、社会治安、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重点安全促进项目应有相应的目标、实施方案和计划;方案和计划应体现持续改进,全员参与的情况。重点安全社区项目应重点描述。
要素九:预防与纠正措施
应包括:社区根据各类安全促进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制定预防与纠正措施管理制度,包括事故与伤害调查制度;针对安全检查、信息交流、专家指导、绩效评审中发生的问题(不符合项),采取的整改措施并对整改结果进行检查和验证的情况,并留有完整的整改措施、整改结果记录和档案。
要素十:应急预案和响应
应包括:针对社区可能发生的事故与突发事件,社区应急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各层级的应急预案制定情况;应急队伍建设情况,包括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人数、分布情况及履职能力等;物资保障,应急设备设施的配备及分布,定期进行培训与应急演练,包括针对不同场所、人群的演练和培训情况;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描述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其他方面的工作,如应急机制、应急平台建设、应急模式、资源共享机制等。
要素十一:宣传教育与培训
应包括:社区根据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制定针对不同层次人员的职责、能力、文化程度以及安全需求的宣传教育培训计划,开展社区全员培训。利用社区和社会资源,有固定的安全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等,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或公告栏传播安全知识。结合社区实际,以课堂培训、文体、互动、演练、知识竞赛、张贴、发放宣传品等形式对辖区居民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情况。
要素十二:评审与持续改进
应包括:社区采用的重点项目与整体绩效评估的方法(实施部门、适用范围、实施途径和频次)及实施情况,安全促进工作评估、社区事故与伤害数据分析等,重点促进项目的评估包括对项目计划、过程、结果的评估;评审的结果分析、发现的问题;持续开展安全促进工作,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持续改进的计划和目标,社区居民的安全满意率等情况。
北京市安全生产协会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