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纪龙-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责任公司华北分公司

发布日期:2025-09-19 19:34
【字体:

莫纪龙,男,1989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中建二局抢险大队副队长。2008年应征入伍,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名退伍军人,在服役期间,荣获2010年度优秀士兵,2020年获中建二局华北公司“最美逆行者”称号;2024至2025两年,他荣获北京市应急局水域救援冲锋舟驾驶优秀学员称号。

2023年8月京津冀汛情期间,他作为抢险队副队长,在半小时内集结队伍奔赴房山灾区。在房山区河北镇东庄子村清淤中,带领54名青年组成突击队,携带专业检测仪器,创新“垫木板滑淤泥”等方法,9小时完成8户17个房间清淤,覆盖510平方米区域,清淤185.7方、垃圾1470公斤,获群众高度认可。

2025年,北京平谷区遭遇突发险情,莫纪龙再次带队紧急驰援。他始终扎根抢险一线,带领队员在复杂地形中高效开展排险作业,及时排除多处安全隐患,保障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专业能力和担当精神践行应急使命。

一、有这样一双手,镌刻使命

莫纪龙2008年入伍,2009年黑龙江战壕开挖任务中,他徒手完成15米标准战壕挖掘,双手磨出血泡、掌心磨穿仍坚持助战友攻坚,全连提前20天完工。同年铺设光缆时,他身缠百米线缆,在结冰泥沼中匍匐开道,带伤双手硬生生撕开千米沼泽封锁线。2010年吉林抗洪,他再赴激流扛沙筑堤。五年间辗转三省市献血1600毫升,皲裂掌纹浸透热血忠诚。军旅生涯将“使命必达”刻入骨血,那双布满伤痕的手,成为他践行公益初心的永恒勋章。

二、有这样一双手,高扬担当

“中建二局抢险大队!房山区某小区受灾严重,小区3200户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排水工作刻不容缓。现命你单位立即出动,对一线防汛救援给予支援”“收到!马上行动!”

2023年8月,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京津冀地区出现极端强降雨天气北京、涿州等地接连遭遇历史罕见汛情,莫纪龙作为中建二局抢险大队副队长,接到指令后半小时紧急集结队伍,奔赴房山区受灾区域应急抢险的第一线。

救援期间,他始终坚持深入防汛救灾一线,靠前指挥,哪里最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险情大,他就奋战在哪里,越是艰险越向前。在一次夜间巡查中,由于天黑路滑,他不慎滑入河中,眼看河水就要没过头顶,他一把抓住河边杂草,有惊无险……即便这样,他还是一边了解汛情水情,一边指挥抢险,一边顶着倾盆大雨清理淤泥,布设排水管,和抢险队员奋战在一起。直到凌晨1时许才拖着浑身湿透和疲惫的身躯坐在路边进行短暂休息。

油泵的轰鸣声是陪伴队员们漫漫长夜的安眠曲,累了就在救援车的车斗里休息一会儿。从人工湖走到60米之外的刺猬河来回勘察了几遍,确认抽排水正常后,注意到泵缺油了,伙伴负责打着电筒,莫队抄起30升的油桶对准油口,一滴不洒。在连续9天不间断的排水后,小区湖内水位下降至目标位置,累计排水量达到43万立方米,他们的工作也赢得了社区人民与当地指挥部的称赞,房山区住建委为抢险大队送来了锦旗。

在抢险第三天,一位老奶奶在人工湖安全区域捡空水瓶。莫纪龙便把救援车上的空水瓶和纸箱子,还有面包、水等物资带给了老奶奶。第二天,老奶奶带着咸鸭蛋送给莫纪龙和救援队队员,并对他们的工作表示极大的敬意和感谢,他们助人为乐的行动也得到了群众的点赞。

同年8月,莫纪龙还作为中建二局青年突击队队长参与到房山河北镇东庄子村清淤工作中。

“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

伴随着莫纪龙铿锵有力的动员,54名中建二局青年集结完毕,斗志昂扬、信心满满。此次救援,由于工作空间狭窄,除了统一调度配备的工兵铲、小推车等工具外,莫纪龙把抢险大队专业的仪器带了过来,诸如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易燃易爆气体检测仪、红外线水准仪、对讲机等专业设备,确保现场工作高效顺畅。在现场,中建二局青年突击队分为6个小组,在村干部的指引下,快速开展入户清淤工作。烈日炙烤下,青年突击队队旗牢牢插在了各组责任区,青年突击队员们肩扛手抬,一铲一铲地清理着早已晒干发硬的淤泥。不见阳光的区域则依旧泥泞,莫纪龙就深一脚浅一脚地奋战在其中,手中的活依旧不停。由于部分区域空气闭塞,“臭气熏天”,他和突击队员一起,在做好安全防护的前提下,一头冲进去迅速开展清淤工作……

“高处的淤泥,可以现场垫一个木板,让淤泥顺着滑下来……”,十多个人整齐划一地喊口号,一起抬泡了水和泥的将近500斤的床垫。随着清淤工作的深入,莫纪龙也在总结交流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有了好的点子,他就及时在工作群里分享。

“你们辛苦了!”“非常感谢你们,大老远跑过来给我们清理家园!”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忙碌的身影,也赢得了受灾群众的认可和点赞。他们拿起手机,记录着突击队员们干活的场景。在突击队员清理完成一处200多平院子里的淤泥后,一名年纪稍长的阿姨眼含热泪:“真的大都不知道怎么表达感谢,我们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你们来了,我们才有希望!”

他和队员们竭尽全力,力求每一处淤泥都能清理干净,每一处垃圾都清理完成。在经过9个小时的奋战后,莫纪龙和队员们一起,共在8户17个房间开展清淤工作,覆盖510平方米工作区域,累计清淤185.7方,清理各类垃圾1470公斤,展现了青年担当。

莫纪龙开展清淤工作

三、有这样一双手,擎起生机

2025年7月2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北京,平谷区镇罗营镇成为重灾区。7点55分,北京市应急管理局的指令打破平静:“立即准备冲锋舟,带队伍去平谷区镇罗营镇支援,等调动令!”莫纪龙没有丝毫迟疑,迅速召集队员、清点装备。9点整,调动令下达,他带领4名队员驾驶2辆抢险车,载着冲锋舟、600方流量泵、400方高扬程水泵火速出发。

此时暴雨如注,路面积水已汇成激流,多处山体滑坡阻断前路。“保持车距,绕开障碍,12点前必须到!”对讲机里,莫纪龙的声音坚定有力。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果断的指挥,队伍最终准时抵达镇罗营镇,与指挥组对接后立即进入待命状态,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抵达抢险现场时,镇里的领导早已分散在各个村子,沙哑着嗓子指挥群众疏散。莫纪龙没有片刻耽搁,立刻带领队员奔赴疏散点。行至关上村幼儿园附近,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紧——十字路口乱作一团,疏散的村民与往来的车辆混杂在一起,老人的呼喊、孩子的哭闹与雨声交织,稍有不慎便可能发生危险。“快!分两队!”莫纪龙的声音穿透嘈杂,一边安排队员疏导车辆,一边引导村民前往安全区域,硬是在混乱中开辟出一条生命通道。正忙得不可开交,一阵执拗的嘟囔传入耳中:“不走了,不走了!这么大的水,冲走算了!”莫纪龙转头望去,只见一位八十多岁的大爷拄着拐杖,瘫坐在路边大口喘气,脸上满是雨水与绝望。他快步上前,小心翼翼地将大爷扶到路旁一块平稳的石板上坐下,掏出纸巾为其擦拭脸颊,轻声安慰道:“大爷,您别急,歇会儿就有力气了。我们送您去安全的地方,那儿有吃有喝,咱得活着见着家里人啊!”大爷愣了愣,不再言语。待其缓过劲来,莫纪龙安排车辆将大爷送往下游疏散点,旁边一位六十多岁的阿姨紧紧拉着他的手连连道谢,说那是她的公公,若不是莫纪龙,她真不知该如何是好。莫纪龙摆了摆手,心中却愈发沉重——这仅仅是救援的开始。

莫纪龙(右一)带队勘察地形

任务转为搜救失联人员。然而出发时情况紧急,他们只携带了简单的装备,搜救工具和清理器械都未来得及准备。山区里一片狼藉,房屋坍塌了大半,废墟上覆盖着厚厚的泥浆与杂物。他们只能依靠呼喊,对着每一处坍塌的角落一遍遍喊着失联人员的名字,声音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却始终听不到任何回应。喊累了,便跪在泥地里用手扒开废墟,指甲缝里塞满了泥土与碎石,即便磨破了也毫不在意。就这样,他们在坍塌的房屋周围持续搜救了十七个多小时,甚至连废墟中藏匿的大额现金、黄金首饰都一一翻出。这些贵重物品尚且完好,或许人就在附近?可双手早已麻木,连握拳都感到钻心的疼痛,众人实在撑不住了,才在泥地里瘫坐下来,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大口喘气。

镇里调来了一台挖掘机。莫纪龙紧盯着操作手,一字一句地叮嘱:“慢点儿,再慢点儿,千万别碰着人。”现场的废墟杂乱不堪:断裂的木头、变形的家具、山上冲下来的巨石与树干,将坍塌的房屋压得如同铁饼一般,山上的雨水还在不断往废墟里灌注。莫纪龙指挥着挖掘机先在塌方房屋上游开挖了一条新的水沟,将水流引开,随后再小心翼翼地清理上层废墟。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挖掘机的铁臂每动一下,莫纪龙的心便跟着揪紧一分。突然,操作手大喊一声:“有东西!”他立刻冲上前去,只见废墟中露出一只胳膊,半个身躯沾满了泥土,正是1号失联人员!“停!快退出去!”莫纪龙高声呼喊,让挖掘机立刻撤离,生怕稍有不慎便破坏了现场。他连忙向副镇长汇报情况,待公安、法医等部门赶到后,现场暂时停止了搜救工作。可时间不等人,镇长随即安排他们沿着山上的河道继续搜寻。那条河道早已被大水改得面目全非,原本狭窄的小河沟,如今变得又深又宽,水里的巨石松动不稳,随时可能滚落。他们踩着冰凉的山水,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悬崖边上艰难挪动,脚下的淤泥湿滑无比,好几次都险些摔倒。莫纪龙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绝不能放弃。

莫纪龙带领队员沿着河道往下游搜寻,目光如同扫描仪般扫过每一堆废墟、每一片草丛。行至一处被冲垮的废墟堆前,他正从西往东挪动,忽然瞥见远处一堆乱石上,似乎有块类似肉色的东西。“那边!”他大喊一声,顾不上脚下湍急的河水,蹚着齐膝的水流狂奔过去,三五十米的距离,却仿佛跑了很久很久。到了跟前才看清,那是一只胳膊!再仔细辨认,确认是2号失联人员,为男性,已无生命体征。由于天气炎热,尸体已开始腐烂,一股刺鼻的臭味扑面而来,让人胃里翻江倒海。莫纪龙强忍不适,叫队员拉起警戒带保护现场,随即给副镇长打电话汇报情况。待相关部门赶到后,他站在一旁,望着远处的山峦,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沉重。

他们的目标是西域水库,这一路依旧漫长。身上携带的水早已喝光,口干得如同冒火。路过一个卖桃的摊位时,摊主大姐见他们身着抢险服,直截了当地问道:“你们是找失联的人吧?水喝完了?”没等他们回应,便摆手说道:“桃,随便吃!管够!”莫纪龙连忙谢绝,心中却涌上一股暖流,再苦再累,似乎都值了。后来在加油站买了水,又前行了十多公里,实在走不动了,便在河边的桃园旁稍作歇息。园子里的阿姨看见他们,二话不说摘了一大袋桃子递过来:“辛苦了!吃点垫垫!”莫纪龙接过桃子,指尖触到桃子的温热,忽然间便不觉得疲惫了。阿姨叹着气说大水毁了田地,他安慰道:“人在,就啥都能重来。”阿姨笑了笑,说不打扰他们工作,转身回了家。

就这样,他们一步一步挪到了西域水库,算下来这几天一共走了47公里。脚上的水泡磨破了,又变成了血泡,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可没有一个人吭声。返程时,路况更加艰难,几乎是在水里蹚行,好不容易遇到一段小路,还被冲得断断续续。离目的地还有十多公里时,莫纪龙实在撑不住了,打开手机尝试打车,将所有车型都选了个遍,等了半个多小时,订单始终无人接单。正当他感到绝望之际,路过大庙峪村,一位在桃园摘桃的阿姨看见他们,老远就喊道:“是来支援的吧?辛苦了!”她跑过来,将一篮子刚摘的桃子往他们怀里塞:“吃!随便摘!我也帮不上别的,这点桃算我的心意!”莫纪龙望着她满脸的真诚,连声道谢,心中那股支撑他前行的力量,仿佛又回来了。拖着满是伤痕的双脚,莫纪龙终于走回了目的地。雨早已停了,天空透出些许微光。回想这五天的经历,有惊险,有疲惫,有难过,但更多的是温暖——那些递过来的桃子,那些真诚的道谢,还有队员们咬着牙不放弃的模样,都成了他撑下去的动力。他知道,救援尚未结束,但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必须接着干。因为他们站在这里,便是希望的象征。

总有人说:“退役军人是洒向社会的英雄。”这句话在莫纪龙身上得到了生动诠释。他始终坚守着 “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回归人民、奉献人民” 的信念,从曾经保家卫国的军营到疫情防控的前沿,再到防汛救灾的一线,那双曾紧握钢枪的手,如今依然以军人的担当托举着责任与使命。他用日复一日的行动,践行着入伍时的初心誓言,让“退役军人”这张名片在时代浪潮中愈发熠熠生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