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振军-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发布日期:2025-09-19 19:30
【字体:

凌振军,男,1966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施工安全管理处处长。从事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36年,凌振军始终坚持以过硬的工作作风,践行着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职责使命,以“科技创安”推进北京市建筑施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行企业安全总监制和项目安全总监制,规范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推行体验式安全教育培训,构建建筑施工领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健全危大工程安全监管体系,建立限额以下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机制,完善道路塌陷防控、消防安全、施工技术管理等制度措施,推进安责险在施工领域落地,完成“23﹒7”特大暴雨防汛救灾等应急任务。在他的带领下,北京市住建系统多单位荣获北京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凌振军个人多次荣获北京市安全生产先进等荣誉称号。

一、‌暴雨中的逆行人:用忠诚与担当筑牢工地防洪堤

2023年7月29日,北京遭遇140年来最强暴雨。大雨来临前,凌振军第一时间传达北京市工作部署,安排全市3554项工程当日停止施工作业;组织涉山、涉水、涉河、涉湖,以及野外空旷地带、低洼处工程施工人员全部撤离至安全地带。

‌“防”在汛未到之时。灾情面前,时间弥足珍贵,凌振军始终坚持“早部署,早准备,早疏散,早处置”,汛情来临前,组织编制2023年北京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防汛工作要点,提前开展防汛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对施工现场及周边进行摸排,重点对深基坑、高堆土以及暗挖和涉河等工程重要部位进行排查。按照立足全局,突出重点的原则,建立防汛负责人联络台账、高堆土工程台账、深基坑工程台账、涉山涉河涉湖工程台账、施工现场防汛人员及物资储备台账、轨道交通工程竖井台账等六本台账,确保各类数据底数清、情况明。

‌“守”在工地最前线。汛情期间凌振军带队开展现场检查,确保各项应对措施落实、落细、落到位;针对房山、门头沟、昌平等高风险点位,紧急调配人员、设备、物资,进一步夯实应对基础。紧急转移涉险工程项目人员3434人。及时妥善处置7处雨水倒灌深基坑险情,确保应对措施挺在汛情前面,人员疏散做在灾情前面,应急处置赶在事故前面,为全面打赢此次汛情防御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抢”在千钧一发时。坚持以快制快,凌振军闻汛而动,紧急协调各方调配6000立方沙袋,驰援房山琉璃河管涌险情;协调调度建筑企业抢险队伍,驰援房山、门头沟、海淀、大兴、怀柔等区救灾,共出动抢险救灾人员3000余人次,出动装载机、大型水泵、挖掘机等抢险救灾机械900台次,响应救灾点位90余处。在凌振军的带动下,住建系统闻令而动,稳妥应对,果断出击,全市房建市政工程汛情期间总体应对工作平稳有序,经受住了严峻考验。这场硬仗,3554个工地16万人零伤亡,轨道交通工程安然无恙,用铁的事实诠释了“人民至上”的誓言。

凌振军工作照

二、险情下的守护人:以专业担当筑起安全屏障‌

闻险而动,争分夺秒筑牢生命防线。2022年9月4日晚9点10分许,昌平区遭遇极端大风天气,致使北七家某工地内北侧的一台塔机倒塌,该塔机起重臂又将南侧一塔机起重臂连根砸掉,导致南塔机130米塔身高位倾斜、扭曲严重,五道附着杆不同程度受损,整体结构十分不稳定,南侧塔机随时有倒塌危险,事故现场情况异常复杂,危机重重。北塔70米塔身横压新建钢结构,残骸散落路面,造成2人死亡,社会车辆及人员不同程度受损、受伤。接到上报后,凌振军立即启动响应,为突破救援瓶颈,第一时间紧急协调北京市唯一一台600吨级汽车吊,并沟通交管等部门开辟“绿色通道”,连夜将600吨汽车吊及10多辆重型辅助车辆运至现场,为后续排险争取关键窗口期。

临危受命,科学统筹破解救援难题。面对南塔高危倾斜、北塔结构复杂叠加道路受阻的严峻形势,凌振军抵达现场后迅速组织专业抢险队人员对两台事故塔机进行处置,第一时间将掉落在路面上的杆件进行分割并运离事故现场,为后续救援工作提供场地支撑。组织专家团队论证事故塔机排险拆除方案,创新采用“高空焊接+分步拆解”方案,用钢梁临时加固第四道断裂附着杆,组织抢险队员攀顶拆除配重、平衡臂等部件,同步架设经纬仪实时监测塔身倾斜数据,确保结构动态稳定,600吨与400吨吊车协同作业,通过电子限位系统精准分配载荷,采用溜绳控制吊装姿态,拆除楼顶平躺塔身段,有效防范了次生灾害。

‌初心如磐,用行动诠释应急使命。在排险现场,凌振军连续奋战四天四夜,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确保不发生任何次生事故。同事劝他去休息,他都会用一句“我要为抢险队员的安全负责”而婉拒。凌振军始终走在应急抢险第一线,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在险情面前,丝毫无惧,勇担责任,是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注脚。

凌振军在北京市建筑机械行业协会第一届二次会员大会上讲话

三、‌城市建设的护航人:在施工现场书写安全答卷‌

近年来,全市住建系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从2016年的21起、死亡21人,降至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个位数,这其中离不开凌振军的辛勤付出。

‌重大任务淬炼担当。凌振军建立“全周期、全要素”安全管控模式,组织住建系统圆满完成了冬奥会及冬残奥会、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大会议活动安全服务保障任务和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开展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治理行动、“两违”清查行动、大排查大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全市排查26万栋建筑,整改9090项危大工程隐患。在他的带领下,住建系统历次市委、市政府安全生产督察考核工作均取得优异成绩,圆满完成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考核巡查工作。

筑牢建设工程安全防线。在建筑施工领域,凌振军主导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科技赋能监管,针对老旧小区改造的特殊性,他主持制定专项安全标准化管理措施,平衡工程效率与居民安全保障。他推动修订的《绿色施工管理规程》新增生活区标准化图集,提升40万建筑从业者的生活环境质量,创新安全文明施工费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创建1734个标准化工地的内生动力,实现安全投入与工程品质的双向提升。

穿透限小工程‌安全治理监管盲区。面对全市5.2万项小微工程“量大面广、权责交叉”的监管困局,凌振军立足权责明晰、科技赋能、协同共治,推动构建“市级指导、区级统筹、属地负责、社会监督”的治理新体系,为限额以下工程织就立体防护网。凌振军组织编制《限额以下小型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形成“1办法+4配套文件+3保障机制”政策体系,上线高风险限额以下工程信息管理系统,贯通市、区、街道(乡镇)三级管理链条,这场改革,不仅破解了“小工程、大风险”的治理难题,更用“北京方案”书写了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新模式。

凌振军始终将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推动绿色施工发展作为核心使命。在他的带领下,北京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设施安全管理持续稳定向好,系统内众多企业获评北京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全国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等荣誉,多人荣获北京市住建系统安全管理标兵称号及集团先进个人表彰。多年来,一批绿色安全施工标杆项目陆续落地,成为行业典范。凌振军以务实严谨的态度深耕施工安全和应急管理一线,他始终认为,荣誉是责任而非光环,未来将继续立足岗位,以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为驱动,为持续构建安全稳定的施工环境贡献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