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亚革-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鸿运承物业管理中心

发布日期:2025-09-19 18:54
【字体:

郝亚革,男,1979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鸿运承物业管理中心西苑分中心工程设备员。2016年至2024年连续8年荣获集团级“先进生产者”称号,2017年、2018年度荣获北京公交集团公司“公交劳动奖章”,2018年度荣获北京市总工会“首都劳动奖章”,2018年至2024年荣获北京公交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0年12月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他用智慧与汗水、担当与奉献,守护着城市的安全与稳定。近3年来,面对首都企业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的艰巨任务,他始终坚守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故事,感受那些震撼人心的瞬间。

一、暴雨中的“排水卫士”

2023年7月,北京遭遇了一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连续多日的强降雨,让城市面临着巨大的防汛压力。对于郝亚革所在的公交集团物业管理中心来说,保障40个公交场站的安全,确保公交车辆的正常运营,是重中之重。暴雨来临前,郝亚革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敏锐地察觉到了这场降雨的特殊性。他立即组织团队,对所有场站的排水系统进行全面排查,在排查过程中,他发现部分老旧场站的排水管道存在淤泥堆积、管径过细等问题,一旦降雨量过大,很容易造成排水不畅。为了防患于未然,郝亚革带领团队争分夺秒地对这些排水管道进行清理和疏通。他们手持铁锨、撬棍等工具,深入到狭窄、潮湿的排水管道中,一点一点地清除淤泥和杂物。尽管管道内散发着刺鼻的恶臭,蚊虫肆虐,但郝亚革和他的同事们没有丝毫退缩。经过连续两天的奋战,终于完成了对所有隐患排水管道的清理工作。然而,暴雨的威力远超想象。7月20日,暴雨如注,短短几个小时,部分场站的积水就已经没过了膝盖。郝亚革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发现苏家坨场站的情况尤为危急。由于地势较低,大量雨水迅速汇聚,场站的排水系统不堪重负,积水不断上涨,车辆无法正常进出,楼道内的积水也已经接近腰部,严重影响了场站内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郝亚革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职工分成多个小组,明确分工:一组负责使用沙袋等物资设置围挡堤坝,防止积水进一步蔓延;一组负责操作应急抢险水泵,对积水进行抽排;一组负责清理排水管线,确保排水畅通。他自己则穿梭在各个小组之间,协调指挥,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在清理排水管线时,郝亚革发现一处排水口被树枝、塑料袋等杂物死死堵住,导致水流无法正常排出。情况紧急,他顾不上多想,直接跳进齐腰深的积水中,徒手清理杂物。积水冰冷刺骨,杂物划伤了他的手臂,但他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直到排水口彻底疏通。经过连续12个小时的艰苦奋战,苏家坨场站的积水终于被全部排出,车辆恢复正常进出,场站内的生产生活秩序也逐渐恢复。而此时的郝亚革,早已疲惫不堪,身上的衣服被雨水和汗水浸透,手臂上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但他的脸上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这场暴雨防汛攻坚战中,郝亚革和他的团队共处理积水险情15处,保障了40个公交场站、1098部公交车的安全,为首都公交系统的正常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用实际行动,在暴雨中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汛“钢铁长城”。

郝亚革检查防汛物资

二、从“四勤”到安心,公交场站内的“安全密码”被他破译

在首都公交场站的每个角落,都藏着郝亚革的“安全密码”——自创的《亚革工作法》,用“四勤”准则,将隐患化解于无形。一是眼勤如尺。“这树枝再往下垂,迟早要出事!”一次普通巡检过程中,郝亚革仰头盯着场站边倾斜的树枝,敏锐察觉到危险信号。公交场站人车流密集,枯枝坠落不仅可能砸伤行人,更可能干扰车辆通行。他立刻启动“应急三部曲”,紧急上报,第一时间向分中心提交隐患报告;现场管控,协调人员设置警示标识、划定安全区域;亲自排险,取来专业工具,系上安全绳爬上树梢,将危险枝丫逐一修剪。正是这份“眼里容不得沙子”的较真劲儿,无数次将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是腿勤如风。一次深夜10点,在门头沟家中的郝亚革被一通电话惊醒:“安河桥北场站锅炉异常,水温上不来!”他二话不说套上外套,驱车30公里冲向现场。抵达时锅炉房内温度骤降,值班人员急得直跺脚。“先查循环泵,再测管道压力!”他迅速指挥,带头钻进狭窄的设备间,蜷缩在机器缝隙里调试参数,爬上屋顶检查管道,手指被冻得通红也浑然不觉。从深夜到凌晨2点,经过无数次调试,锅炉终于重新轰鸣。同事劝他回家休息,他却坚持再观察半小时:“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

最后是手勤、脑勤。干物管,就是要眼到、手到、心到!在一次雨季巡检时,郝亚革路过办公楼,用脚轻踢雨漏管的一个习惯性动作,竟“踢”出了大隐患!管壁异常潮湿,掉落的淤泥带着积水痕迹,他立即作出判断,楼顶排水系统发生堵塞。果然,爬上楼顶后,他发现排水口堆满树叶杂物。他抄起工具跪在地上,一点点清理堵塞物,赶在暴雨来临前完成疏通,成功避免了一场可能导致的墙体渗漏危机。

多年经验沉淀下的“四勤工作法”(眼勤、手勤、腿勤、脑勤),如今已成为物业管理中心安全生产的“黄金准则”,守护着40个场站、1098辆公交车的平安运转。从一根树枝到一套工作法,郝亚革用显微镜般的细致和马拉松式的坚守,将平凡岗位打磨成安全防线。近3年来,他带领团队共排查出设备隐患80余处,及时进行了整改,确保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从“痛点”到“利器”,用创新破解难题

在公交物业专业化改革浪潮中,他紧扣“提质降耗、降本增效”的改革目标,以创新为笔,在平凡岗位上书写出不平凡的答卷。每年春季,漫天飞絮像白色“雪花”铺满公交场站,纱窗被堵、设备故障频发,雨雪天气后,车辆清理效率低,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却像一根根刺扎在后勤管理的“心头”。“必须找到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郝亚革带领创新工作室团队,深入一线调研,收集了上百条职工反馈,将痛点转化为创新课题。经过无数个日夜,一台“综合清洁机”应运而生!这台机器堪称后勤服务的“全能战士”。一是消防清洁二合一,既是小型水罐消防车,又能高压清洗场站设施;二是降尘消隐神器,通过快速喷洒、湿化功能,有效压制飞絮、降低扬尘;三是雨雪救星,车辆被积雪、泥水覆盖时,能快速冲洗,让清洁效率提升3倍。

郝亚革,这位首都企业安全生产的守护者,在近三年的工作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防汛抢险、设备隐患排查等重点工作中,书写了不平凡的篇章。他以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首都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作出重要贡献。他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守护城市的安全与稳定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