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楷翔-中交一公局集团

发布日期:2025-09-19 20:07
【字体:

王楷翔,男,1992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一级建造师,高级工程师,现任中交一公局集团永定河卢梁二标项目经理、应急救援队队长。2014年,王楷翔入职中交一公局集团,先后参建昌平水毁修复工程、永定河卢梁二标等在京多个重大项目。“隐患藏在细节里,救援赢在准备上,宁可百日防险,不可一刻松懈”,秉承这一工作信条,他所负责的所有项目实现了“零伤亡”目标,还主导研发出多项专利技术,推动企业安全事故率显著下降,培养应急骨干80余人,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应急安全网”。在负责的永定河卢梁二标项目中,他规范安全质量环保管理,在应急抢险工作中率先垂范,取得重大成效,获得了北京市水务局、永定河管理处充分认可及表扬。特别是在北京主汛期期间,率领应急救援队身先士卒,争做表率,多次处理汛期紧急预警,彰显央企担当,取得重大成效。2024年带领团队在北京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首都应急管理创新案例”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参加工作至今,他助力项目获得国家铁路局2019-2020年度铁路优质工程一等奖、科技创新一等奖,中交一公局集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担任项目负责人期间,深入参与项目前期策划,带领项目进行设计优化和施工工艺比选,荣获省部级工法2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完成课题研究3项,取得多项QC、四新成果。参加工作至今共发表18篇论文,其中8篇被《基层建设》《施工技术》《工程技术》《中国熔岩》期刊收录。个人荣获雄安新区建筑业协会青年专家称号,一公局集团2016、2017、2019年度“优秀青年专业技术干部”及2020年度“青年英才”称号。

一、北京洪灾抢险中抢通公路生命线

2023年7月,受超强台风“杜苏芮”影响,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过程,来势猛、强度高、总量大、巨灾场景频发,北京等地灾情十分严重,特别是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致使公路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造成巨大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强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塌方等次生灾害,昌平区浅山区(如流村镇狼儿峪、北照台等村)出现村道断行、通讯中断、村民被困等险情。灾情发生后,全行业上下齐心、众志成城,全力开展公路生命线抢通保通。公司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强总理指示要求,以灾情为命令,在中交集团领导下,成立昌平专业抢险队伍,第一时间到达防汛救灾第一线,王楷翔带领应急抢险队负责疏通狼儿峪和北照台村“生命通道”,接到任务后,他带领42人、15台套设备正式开始抢通水毁路断点工作,前期,经过无人机勘察,确定10处断点,其中最难的一处位于北照台村。由于该处断点道路落崖15米,发大水时,上游很多树木和石块都被洪水夹杂着,以极快速度冲下来,受到洪水冲刷,路基形成大塌方,道路最窄处不足3米,救援设备无法通行。考虑到抢险工作的紧迫性,王楷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召开抢险救援现场会,经过不断讨论研究,根据地貌特征,决定采用降方顺坡的施工方式,即降低土方高度,利用多余的沙石拓宽路基宽度,从而保障抢险设备能够通过此处断点,继续开展前方路段的抢修工作。方案确定后积极协同各方资源,深入抢险一线,指挥机械和人员协同作战,历经2个小时全力奋战,成功打通该处断点,为全线抢通打下坚实基础。

8月4日18时许,经过连续40小时鏖战,救援队共疏通10处断点,填方或清淤6000余方,狼儿峪、北照台道路均抢通。

汛期王楷翔(右一)在施工一线值守

二、闻汛而动,筑牢首都防汛长城

面对2024年超长汛期大考,王楷翔以“精密智控、科学布防”为战略,建立“三级四色”预警响应机制,认真分析今年防汛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充分估计气候异常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做到高度戒备、周密部署、科学调度。一是建立“理论+实践”立体化培训机制,分层级召开防汛专题会议12场次,面向全员开展《度汛方案》深度解读,将防汛责任细化至岗位、落实到人头。创新开设“情景课堂”,通过模拟暴雨洪峰等极端场景,使参训人员身临其境感知风险,有效破除松懈心态。特别设立“防汛知识闯关”知识竞赛,实现培训考核覆盖率100%,推动防汛意识深植人心。

二是构建“1+3+N”网格化责任体系(1个指挥中心、3级责任网格、N个应急单元),成功举办永定河卢梁段综合提升工程2024年大型防洪度汛应急救援联合演练。集结5家参建单位精锐力量,投入120名抢险队员、23类专业设备,高标准完成“管涌封堵”“群众转移”“机械撤离”等7个实战科目。整体演练过程安排缜密,科目衔接有序,获业主“组织专业、响应迅捷”的高度评价。

三是科学规划8条人员撤离通道、5条机械转移路线,经3轮实战推演验证,确保30分钟内完成现场清撤。主汛期累计启动7次预警响应,投入119名精锐力量实施15昼夜连续备勤,77台套抢险机械全天候待命,形成“分钟级”应急响应能力,为流域安全筑起智慧防线。

“23·7”特大洪水后,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河北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提出的“抓紧修复水毁设施,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重要指示,按照北京市政府“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北京市启动了永定河卢梁段综合提升工程。项目的建成对于提升永定河平原段行洪能力、消除防洪安全隐患、保障首都防洪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永定河卢梁段综合提升工程第二标段项目经理,王楷翔深知任务艰巨,项目进场后第一时间统筹全局、制定计划、开展危险源辨识工作。在2024年汛期来临之前,秉承“永临结合、效益优先”原则,科学规划临建布局与迎检路线。通过“日巡查、周调度、月总结”机制强化过程管控,同步建立安全质量双控体系。针对施工组织难点,开展技术攻坚,优化工序衔接与资源配置,建立穿插模型减少窝工,实现关键节点精准推进并通过政企联动争取资源支持,团队最终克服工期紧、体量大等挑战,提前完成永定河险工段堤防加固工程的施工,进一步完善了永定河防洪体系和防汛抢险设施,为安全度汛提供坚实保障。

王楷翔还在项目成立代表永定河流域公司的抢险救援队伍,负责永定河丰台区、大兴区永定河流域抢险救灾工作。作为应急抢险救援队队长,他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核心理念,带领团队在丰台、大兴流域筑起坚不可摧的应急防线。以“四链协同”创新体系为支撑,在2024年主汛期交出了守护首都安全的优异答卷。

今年汛期,王楷翔共启动防汛应急响应11次,每次响应启动前,均通过内部微信群、电话等渠道,第一时间将响应指令传达至各部门、各抢险队、各劳务队。响应期间,指导各部门严格按照防汛应急预案明确的职责分工开展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统筹协调,实时汇总雨情、水情、灾情信息,召开防汛会议4次,研判防汛形势并部署工作。指挥应急救援队伍24小时待命,今年累计出动140人次,参与围挡加固、河道巡查、人员机械转移、物资运送等任务。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通过发挥“监测-工程-工作”三大体系作用,成功应对本年度2次暴雨红色预警,筑牢防汛安全防线。

三、铸魂砺剑,体系革新,打造应急救援“智慧大脑”

王楷翔始终坚持“练为战,不为看”的训练理念,以“平战结合、淬火成钢”为训练准则,构建起多维立体化训练体系。与黄村镇医院共建“急救技能实训基地”,邀请三甲医院专家驻场教学,开展“黄金四分钟”心肺复苏等12项专业技能培训。创新实施“双盲演练”模式,通过烟雾弹制造能见度不足环境、热成像模拟夜间救援等多个实战场景,锤炼队员在极端条件下的应急处突能力。全年开展突击式应急拉练6次,队员反应速度和心理抗压指数得到明显提升。

他还首创“四链协同”应急管理体系,织就全天候安全防护网络,让责任链条环环相扣。建立三级应急责任矩阵,实施“一人一档”精准管理,将40名队员的岗位职责细化至多项应急场景;培训链条强基赋能,投建安全应急培训中心,开发项目等比例模拟沙盘,通过沙盘模拟突发洪灾应急救援场景,年度人均受训达56学时,应急处置考核优秀率达98.2%;物资链条全域覆盖,构建“1+4+N”应急物资网络,设置中心储备库1处、工区应急物资库4处、移动补给点12个,实现10分钟快速响应;协同链条无缝衔接,与消防、环保、医疗、各标段共建应急联盟,搭建“10分钟联动响应平台”,开展联合演练5次,构建起多维立体救援体系。

王楷翔深知,传统“人海战术”已无法应对现代化风险。针对永定河项目的特殊性,他从三方面对应急救援开展变革:一是人工监测和自动监测“双保险”。强化监测监控,汛期项目在上游设置水位人工监测点位3处、自动监测点2处,累计监测次数900余次。现场设置22套安全生产违规、违纪的视频监控并与业主、三级公司联网。同时,将视频监控接入北京市水务局、住建委执法机构,共同监控重大、较大风险的作业场所。运用视频监控、人工巡查构建一体化监测网络,实时监控水位、上游水库水流量等关键指标‌。通过手机短信、应急广播等多渠道推送预警确保信息全覆盖。‌二是公网集群对讲系统。通过选用公网集群对讲机,代替传统对讲机,规避传统对讲机对距离的限制,保证应急救援时沟通畅通。三是模块化应急物资库。永定河卢梁二标项目属于线性工程,点多面广,防汛物资无法集中存放,根据项目特点,规划应急物资库3处,应急物资存放点10处,使应急物资存放模块化,满足各工点防汛要求。

岁月长河奔涌,以热血浇筑安全的丰碑,总有一种信念历久弥坚;危难时刻淬炼,终有一份担当烛照人间。王楷翔的身影或许隐没于平凡的日夜里,却将勇毅刻进每一条抢险的裂痕;故事或许终将淡去在时光中,却让希望生长在每一寸守护的土地。正如星光不问赶路人,那些逆风而行的足迹,终将成为后来者的路标。那些以生命守护生命的微光,必将汇成照亮时代的星海。应急救援的征途永无终点,而真正的英雄,永远在路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