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鸣锋-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刘鸣锋,男,1983年4月出生,现任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一级主任科员,是一位在特种设备安全领域深耕20年的安全卫士。他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素养扎实,始终以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益求精的执着,坚守北京市特种设备安全。在大型游乐设施安全监管创新和电梯智慧监管平台建设中,走出了一条“放管结合、服务为本”的现代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之路,曾2次获得3等功、7次获得嘉奖。
近三年来,刘鸣锋先后负责大型游乐设施安全监管、特种设备信息化建设、特种设备人员考核、特种设备标准化建设等工作。他牵头起草《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大型游乐设施安全监管创新改革试点实施细则》,服务企业适应国内大型游乐设施监管要求;编制《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大型游乐设施改革试点负面清单》,督促企业落实大型游乐设施使用管理责任;放管结合,有效解决了境外主题公园大型游乐设施运营模式水土不服的问题。组织开发北京市电梯智慧监管平台,推动电梯无纸化维保,实现电梯安全信息共享,强化电梯非现场监管,制定电梯“一梯一码”工作方案并组织对全市在用电梯张贴“一梯一码”标识牌。
一、创新改革,激活安全监管新动能
北京环球主题公园是全球的第五座环球影城主题乐园,为北京这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增添别样魅力与韵味。大型游乐设施是环球主题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七大主题景区内的14台大型游乐设施承载着公园内的主要娱乐功能。但是境外主题公园大型游乐设施运营模式存在水土不服的差异,提出了新的监管需求课题。刘鸣锋耐心与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建设方、运营方沟通,深入了解北京环球主题公园的设备特点、管理方法、运营模式;积极调研国内游乐园大型游乐设施安全监管特色工作模式,充分汲取其中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认真比对不同规模游乐园运营的特点,找到北京环球主题公园与其他游乐园的差异。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论证,探索出了一套既符合我国法律法规要求,又契合境外主题公园运营模式的大型游乐设施安全监管改革方案。改革方案既考虑了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监管要求,又兼顾了企业的运营实际和需求,旨在通过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激发企业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创新活力,提高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监管水平和运营效率。
刘鸣锋起草《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大型游乐设施安全监管创新改革试点实施细则》,明确改革试点的工作程序和具体要求,为参与主体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引,确保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通过改革,北京环球主题公园累计自行培训、考核大型游乐设施作业人员7817名,每年减少办理事项124项,节省费用700余万元。他还编制了《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大型游乐设施改革试点负面清单》,创新性地对主题公园大型游乐设施运营管理工作实施计分制监管,根据事项的重要性及危害程度赋以分值,一旦扣分过多将重新评估改革项目,直至终止改革试点。利用负面清单,有效督促运营方落实了使用管理责任,也保障了改革试点工作平稳进行。通过这种监管方式,既给予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又确保了监管的力度和效果,实现了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目标。
为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刘鸣锋主导开发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信息系统环球主题公园客户端。客户端的上线,使得主题公园运营方能够在系统内实时更新上传检验记录、作业人员培训考核记录、保险购买证明、修理记录等重要信息,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则可以实时线上监督相关记录上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下核验检查,极大地提升了监管效能和精准度。客户端能够自动提示运营方做好大型游乐设施巡检、试运行等工作,提醒监管部门各项工作的风险级别,率先实现了特种设备非现场监管。在“放”与“管”的平衡木上,让14台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状态尽在掌握。
刘鸣锋工作照
二、智守民生,织就电梯安全网络
面对北京市30多万台电梯的监管重任,提升电梯安全监管工作的智慧监管水平势在必行。刘鸣锋对全国各地电梯监管措施进行了深入调研,感悟到电梯智慧监管不是简单的电梯智能化物联网建设,而是电梯乘客、管理人员、维保人员、检验人员、监察执法人员通过信息互通形成对电梯使用状况的一致性判断,并采取正确应对措施的行为整体,进而形成“人维护梯、梯造福人”的良性运转模式。
刘鸣锋组织开发北京市电梯智慧监管平台,实现了五端信息融合,即公众端、维护保养端、使用管理端、检验检测端、安全监管端。在公众端,乘客可以扫码即时获取电梯维护保养时间、检验检测结果、应急救援电话等信息,不仅可以方便乘客了解电梯的安全状况,还可以促进公众监督,增强公众对电梯安全的信心。一旦乘客被困,可以通过扫码后拨通电话,并根据提示语高效反馈被困情况,便于及时获救。在维护保养端,平台会对维护保养单位和维护保养人员的资质进行核验,对实施维护保养工作的人员进行“刷脸+定位”双重认证、关键部位影像实时上传,提高了维护保养工作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加强了维护保养单位的管理水平,无纸化维保也大幅降低了维护保养单位的管理成本。在使用管理端,安全管理人员可实时查看维护保养工作开展情况,可以便捷调整维护保养单位、应急救援电话等信息,也可获取检验到期等提示信息。在检验检测端,检验检测人员可方便查询电梯技术参数、维护保养信息、历史检验检测信息,现场录入原始记录,自动进行数据分析、生产检验检测报告,并向使用单位进行推送。在安全监管端,监察人员可以筛查每名人员维护保养电梯数量、维护保养1台电梯所用的时间、维护保养和检验检测中发现的问题,进而实现对电梯的非现场监管、智慧监管。消防人员也可通过平台迅速确定电梯位置,获取使用单位、维护保养单位的联系人员和电话,更快地开展救援工作。
为了有效落实北京市电梯智慧监管平台的各项功能,需要对每台电梯都赋予一个二维码,即“一梯一码”标识牌。刘鸣锋针对“一梯一码”标识牌公共属性、易识别属性和耐久性需求,借鉴上海、江苏等地成熟经验,设计了兼具实用性、美观性和耐用性的北京版“一梯一码”标识牌。标识牌颜色对比度高,方便扫码;尺寸适中,既能保障张贴牢固,又不过多占用空间。到2025年4月底,北京市在用电梯全部张贴“一梯一码”标识牌。届时,以万计的从业人员将通过“一梯一码”使电梯信息有效互通,以百万计的乘客可通过“一梯一码”查看这些信息。小小标识牌,凝结着刘鸣锋同志带队攻关、优化设计的匠心,是北京电梯智慧监管的新起点,是链接千家万户的“有温度”的安全守护。
刘鸣锋进行安全检查
三、信息铺路,通往安全监管新时代
北京是国内最早采用信息化手段对特种设备实施监管的城市,早在2005年就建立了全市统一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检验系统,为高效开展安全监察工作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5G的广泛应用和国产操作系统的普及,原有系统已难以继续引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检验工作。
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批复了《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北京)建设方案(2023-2024)》。市市场局据此启动事中监管系统更新改造工作,刘鸣锋负责其中特种设备相关功能的开发。他带领开发团队走访了全市19个区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和17个检验机构,深入调研一线监察和检验工作需求,听取关于现有系统问题、缺陷以及对新系统的设想和期望。他组织电梯、大型游乐设施、锅炉等8大类特种设备检验专家,逐一编制了109份特种设备检验报告模板,并对系统中各类设备信息化字段的内容、格式及修改权限进行了明确。他牵头开发了极端天气预警模块,可在极端天气来临时快速向相应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发送预警信息。他将系统与国家许可系统对接,方便在检查、检验过程中直接获取持证单位和人员的许可信息,无需再由相对人提供。他组织开发了隐患清单模块,归集企业自查、检验检测、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隐患,便于监管人员根据清单督促消隐工作。系统还具备电梯评估和检验质量抽查功能,结合历年工作经验,将过程信息记录在系统中,既保障了公正性又便于统计分析。使用单位可在系统中提交管理档案,方便开展非现场监管;也能及时更新管理信息,显著提高了信息的有效性。
在开发过程中,刘鸣锋广泛组织使用单位和检验机构开展测试,并根据测试反馈调整功能,确保系统具有优秀的适配性,能在各类操作系统中平稳运行,既尽量符合老系统用户的操作习惯,又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新功能。针对检验机构、生产单位和使用单位的自有系统,他多次组织现场调研和讨论研究,努力促成各系统间的充分对接,减少信息重复录入,提升信息共享水平,发挥信息价值。
在新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刘鸣锋也发现了诸多不足。例如,AI技术迅猛发展,但在系统设计中未能及时调整应用。此外,部分监管场景下信号覆盖不佳,导致系统部分功能无法完全体现。这些都将是系统持续改进的动力。
在刘鸣锋看来,创新改革、智慧赋能的安全监管之路还在不断延伸,未来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他将继续在工作中恪守“坚持首善标准 践行监管为民”的责任,继续为提升北京市市场监管安全工作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