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坤-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
李永坤,男,1987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防灾减灾研究所主管。他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素质过硬,能够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坚决执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扛起水务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和责任。
一、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
李永坤长期从事城市极端暴雨洪涝灾害领域致灾机理研究与应用型技术研发,牵头完成了城区精细化洪涝模型、积水内涝风险地图等重大成果,率先建成城区复杂下垫面精细化洪涝模型,建立一套山区实时洪水模拟系统,形成适用极端场景的防汛应急预案,编制的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积水内涝风险地图已面向社会公众统一发布,实现排水分区单元实时内涝风险研判的业务化运行,形成的北京洪涝风险分析、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等多项咨询建议被政府部门采纳。作为一位城市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工作者,曾荣获2024年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李永坤工作照
二、开展技术研发,赋能首都防洪减灾科技发展
李永坤先后完成了城区精细化洪涝模型建设、道路智能警示、积水内涝风险地图等多项重大成果并落地应用,建立了首都洪涝灾害系统化防控技术体系。助力北京市率先建成精细化洪涝模型技术体系,实现城市范围内地表产流、管网、河网汇流和淹没风险的全过程定量模拟与风险分析。构建覆盖352条山洪沟的实时模拟系统,绘制多暴雨场景山洪灾害淹没风险图,建立渐进式预警响应信息链条,支撑山洪灾害预警预演应用。建成城区精细化洪涝模型,实现排水分区单元的风险动态更新,研发积水智能警示装置并推广到5处下凹桥区,支撑积水内涝风险地图向社会统一发布。提出密云水库“降雨预报+洪水预报”防洪调度模式,通过将郑州“7·20”特大暴雨移置到城区的风险分析,形成防汛应急处置预案,为提高首都防洪减灾能力贡献科技力量。
他支撑出台的水旱灾害防御规划、积水内涝防治等政府政策文件,编写形成的北京洪涝风险分析、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庚子年份洪涝灾害风险态势分析等系列成果专报、获市领导、市水务局领导批示,2019年以来,累计支撑发布山洪灾害风险预警17期,保障山洪灾害危险区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较强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支撑多场次重大降雨应对,以实际行动保障首都城市安全
李永坤注重科技成果落地应用,牵头建立了“雨前形势研判、雨中现场支撑、雨后分析评估”科技支撑模式,雨前提前开展暴雨洪涝风险分析,预测预判区域内涝和河道洪水,雨中多次临危受命连夜赴平谷等一线,通宵开展滚动洪水预报分析,并于雨后及时开展复盘分析。
工作十余年间,先后支撑了2012年—2022年近40余场重大场次降雨应对,成功预测出2018年“7·16”暴雨中心河道洪峰流量,为人员转移赢取了宝贵时间。提出了2016年“7·20”北运河洪水调度建议,充分拦蓄了雨洪资源,使北京成为城市防洪排涝的典型案例并在全国进行示范。2018年安比台风雨登陆时,他连夜赶赴市防汛指挥部,通宵预测北运河重要节点的洪水过程,提出科学调度措施及建议。
2023年“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期间,李永坤持续做好雨前、雨中、雨后全过程科技支撑。雨前,开展“63·8”暴雨移置风险分析,超前研判风险形势,形成成果专报报市政府;雨中成功预测“23·7”斋堂水库入库洪峰流量,临时应急支撑永定河流域洪水防范应对。雨后,承担完成研究院暴雨、洪水、山洪灾害3个组的调查任务,详细诊断山洪灾害致灾伤亡原因,起草《北京市“23·7”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致灾原因分析报告》,编制首个面向乡镇级别-昌平流村镇防洪专项规划;支撑编制《北京市大洪水标识及洪痕技术指南》,规范了全市大洪水标识管理。积极主动建言发声,用技术语言,正向、科学解读“23·7”洪灾实际情况,提出超大型城市安全韧性提升对策建议,成果在中国新闻网、《中国水利报》等专题报道。
李永坤参与山洪灾害调查
四、持续深耕,系统支撑灾后重建,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2024年是“23·7”灾后恢复重建的开局之年,灾后防灾减灾工作任务艰巨且繁重,李永坤带领团队咬紧牙关、连续作战,以解决“23·7”所暴露的实际问题为导向,支撑完成北京市韧性城市水系统总领性规划,以及防洪非工程措施、山洪灾害防御与监测预警专项规划,在山区范围区分“城区型、浅山郊野型、深山水源涵养”多类型,编制小流域山洪沟道综合防灾减灾指导意见,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围绕“23·7”严重受灾区,带领团队开展门头沟、房山等130条山洪沟调查评价和隐患分析,摸清山洪危险区范围的人员底数,编制完成107处“一村一策”方案,形成山洪灾害预报预警与避险转移工作规则。技术支撑全市270个水库、河道等预案修编,提出永定河流域防洪应急简化调度指令方案,编制3套防洪指挥调度作战图,进一步完善水务应急预案与物资队伍体系。在汛期面对多场次降雨及台风登陆等考验,跟踪分析南昌强降雨、西班牙等极端洪涝灾害事件,为防洪指挥决策提供依据。牵头组建技术支撑梯队,开展面向基层一线的5期水旱灾害防御技术专题培训,加强驻场技术指导,高质量完成密云水库泄洪分析、平谷向阳村山洪调查、北部山区防汛能力分析等应急任务,为保障城市汛期运行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李永坤深知,防御山洪灾害的关键在于摸清底数。他带领团队深入昌平、房山等山区,开展“解剖麻雀”式的精细勘测,借助高精度遥感影像、无人机倾斜摄影,精准锁定了阻碍行洪的风险点位,详细记录纵坡比降、桥梁泄洪能力、宅基高程等关键数据,全面掌握了群众转移路线、历史洪水等信息。围绕山洪灾害精细转移的实际需求,他带领团队系统摸排山洪危险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建立了淹没范围、人员转移、应急响应责任制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综合历史最高洪水位调查和应用数值模拟技术手段,划定了山洪危险区,构建起山洪风险隐患数据库,量身定制了“一村一策”防御方案,将预警响应、人员撤离、责任落实等环节紧密串联起来,实现了预警信息与避险行动的无缝衔接。
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山洪灾害防御平台集成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大功能,可基于气象预报与历史暴雨情景,在三维仿真环境中动态模拟洪水演进过程,生成有针对性的风险清单及山洪防御的一村一策防控建议,为应急预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市水务部门依据李永坤团队的山洪灾害调查成果,结合气象预报,能够提前发布山洪风险预警信息。
面对山洪灾害的复杂性,李永坤坚持“软硬兼施”的治理理念。在昌平菩萨鹿村支沟,他和同事分析评估谷坊坝等工程拦截作用,以有效降低沟道纵坡比降、流速,削减势能,减轻山洪泥石流灾害。这类工程措施与监测预警系统的有机结合,构建起“源头防控-过程拦截-末端应对”的全周期治理体系,有效地支撑山洪灾害防治决策及应急指挥工作。
李永坤参加防汛应急演练
五、求实创新,厚德笃行,个人与团队共同成长
李永坤始终强调“实战育人”,他主持建立防灾减灾局级职工创新工作室,赋能首都防洪减灾科技发展。作为团队带头人,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20余项,形成的北京洪涝风险分析、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等多项咨询建议被政府部门采纳,成果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等省部级奖4项。面对荣誉,李永坤更愿意谈团队:“这份荣誉是一茬茬的水务防汛人、水科院人的深厚积累,单兵作战时代过去了,现在我们要培养既懂传统水文水力学又精通应急管理、现代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他深知,传承好历史、创新好技术,才能推动事业持续发展。
从雨前推演到雨后复盘,从构建智慧防汛模型到深耕山洪沟道治理,从创新“一村一策”方案到专业人才梯队建设,李永坤以科技为笔、应用为墨,在首都的山川沟壑间书写着水务科研人员的使命担当。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新技术蓬勃发展,他将不断强化责任担当、持续学习新知识,用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破解城市水务领域技术难题,将能用、管用、实用、大家用的成果写在京华大地上,为推动首都水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