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宣-北京市东城区应急管理局

发布日期:2025-08-28 15:22
【字体:

郑宣,女,198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市东城区应急管理局执法大队二级主办、执法二分队负责人。2016年入职后,她先后在东城区应急管理局办公室负责接诉即办工作、在执法大队负责应急执法工作。近十年来,她实干奋进、勇于创新,是解决百姓诉求数据的“天花板”,坚持周末不打烊,综合协调百姓各类诉求1000余件,主办各类疑难诉求100余件,承办诉求数量为东城区应急局最高,且响应率、解决率和满意率均为100%;她是机制创新的“拓荒者”,提出的“接诉即办五强化”工作做法,使办理流程更顺畅、机制更高效。负责执法工作期间,她将周四设为雷打不动的“案例剖析日”,分析隐患根源,并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开展帮扶指导100余次。她带领队员研究非现场监管在应急领域的可行性方案,减少扰企200余次,使执法和优化营商环境相得益彰;她是永不停摆的“应急”时钟,手机24小时开机,家中常备一套执法服,随时应对各类突发情况。她参加重大活动保障20余次,累计帮助企业整改各类隐患1000余条,科室人员紧张时,她主动担当作为,“以一抵三”及时补位,各项工作张弛有力不落空,获得领导同事一致好评。

一、以匠心守初心,把小事办到老百姓心坎里

郑宣是东城区应急管理局接诉即办工作的第一经手人和综合协调人,她经常说:百姓诉求大于天,办理百姓诉求就是在为百姓解难。在她的工作日志里,密密麻麻地记载着1000余条诉求处理记录,由于百姓诉求数量多、类别各式各样,为便于管理,她创新建立“三级筛案”法,像过筛子般将诉求分为红黄蓝三色管理,哪个是响应阶段,哪个快要结案了,哪个诉求的难点在哪里,她都一一标注,并时时提醒承办人员:“好好办件,不能怠慢百姓。

碰到疑难案件时,她亲自办理。当发现某家企业被多次举报时,她拨通举报人的电话。举报人在电话中支支吾吾:“您来我们单位吧,咱们当面聊聊。”她破例将举报人邀请到单位,经过一场推心置腹的谈话,郑宣了解到该举报是因为企业和员工之间矛盾而起。找到了问题症结,她再次联系企业负责人,一方面结合企业情况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再普及,另一方面,她当起了调解员,晓之以理、辨明是非。最终,在郑宣的努力下,双方握手言和,该案件也以问题解决、百姓满意画上圆满句号。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一次某家单位被投诉外挂烟囱安全隐患大、存在异味等问题,她第一时间帮助该单位寻找可行性方案,单位的资金申请、改造方案确定、事前培训、事中监管、事后验收等环节,郑宣都事无巨细地操心、参与,烟囱整治工程历经半年后圆满收官,周边百姓向郑宣竖起大拇指,郑宣则回应:“对咱老百姓来说是小事儿,对我来说就是天大的事儿。”

郑宣就是这样,把老百姓的事儿当成天大的事儿去办。百姓反映某小区内储存大量危险化学品,她与执法人员第一时间到现场了解情况;经手的案件非本单位职责,她也本着首接负责的精神,多方咨询,将案件一办到底;接到紧急案件,她立刻协调启动应急机制……她常说接诉即办就是解决百姓急难愁盼的窗口,也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切入口,问题解决了,企业安全、社会安全,百姓才会心安、幸福。

郑宣(中)开展安全检查

二、以柔肩担重任,带领团队在法与情中开展破冰行动

郑宣常和队员说:应急管理执法工作既要有法治的刚性,也要有人文的温度。她将周四设为雷打不动的“案例剖析日”,带领队员深度复盘典型案例,抽丝剥茧分析隐患根源,同时将一个隐患扩展为一类隐患。她认为,剖析案例是为了更好地分析问题根源,要知道企业有安全隐患的原因是什么,是安全资金不够?管理力度不够?人员不够?还是有其他原因?知道了原因,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生产工作。近年来,她带领团队深入企业一线100余次,结合案例剖析成果,手把手对企业开展指导帮扶服务。她的队员跟她分享服务企业的成就感时,她对队员说:“每周雷打不动的案例剖析是法,老百姓对你伸出的大拇指就是情,把情和法中间的冰破开,核心区企业的安全才能有实质性的提升。”

为进一步宣教安全生产知识,郑宣还创立了“应急守夜”微信号,企业在遇到困惑时,总会通过微信向她求助、咨询,她也不厌其烦地给予答复。她在朋友圈内还不定期发送安全锦囊、重大隐患案例等,企业向她反馈:“看了您的分享才知道,原来不和外租外包单位签订安全管理协议是重大隐患!”她越来越感受到执法+普法的重要性。她说:“一个安全管理人员能辐射一个单位,带动一群人。一条信息可能很小,但微光如炬,企业多看一眼,就能多掌握一条安全知识,少产生一起安全事故。”

2024年,在非现场监管推行之初,郑宣带领团队主动求变,探索“互联网+监管”在应急领域的可行性方案。她结合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向上提意见,转达非现场监管可行性意见、建议30余条,向下带着干,带领队员在有限条件下开展非现场实施、非现场驱动检查,通过线上巡察、数据研判等方式,真正实现“一查多效”,减少扰企200余次,有力地优化营商环境。在郑宣的观念里,法与情之间的冰是可以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是法,神圣威严,不可逾越。但为企业指导是情,向企业普及安全知识是情,开展非现场监管、减少不必要扰企是情,她说:“只要我们用力、用心、多想、多干,总能找到情与法之间的破冰路径。”

郑宣(左一)进行安全指导

三、以坚守铸非凡,用实干奋进丈量应急征程

郑宣将“有急能应、有急必应”作为自己的工作守则。她的大女儿在作文中写道:“我的妈妈是个乐于奉献的妈妈,单位的事儿她总是冲在前面。”小女儿说:“我的妈妈是个忙碌的妈妈,连除夕夜的饺子都要等她的电话打完。”是的,郑宣的手机24小时开机,工作以来,加班加点对于她来说已是家常便饭,晚上10点,她可能还在与诉求人沟通案件办理事宜,早上七点半,她早已坐在办公室里计划团队一周甚至一月的工作。多年来,她坚持周末不打烊,以“每件必争”的原则,统筹协调处理各类案件1000余件;她不断优化接诉即办工作机制,提出的“接诉即办五强化”工作经验刊登在东城刊物上,东城应急接诉即办经验得以推广;她家中常备一套执法制服,随时应对各类突发情况;她参加重大活动安全保障工作20余次,参加各类夜查40余次,累计帮企业整改各类隐患1000余条;她带领团队不断探索非现场监管新模式,大幅度减少扰企;她秉承“执法+服务”理念,将案例剖析成果反哺企业,让严格执法与优化营商环境相得益彰;节假日应急执法排班表里,总是有她的名字,科室人员力量不足时,她主动担当作为,“以一抵三”及时补位,科室工作张弛有力不落空,领导、同事对她一致好评。

在郑宣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特殊的东城区行政区划地图——上面标注着密密麻麻的风险点位。当问及近十年坚守的动力时,她指着地图说:“每个红点背后都是几十上百个家庭,我们应急人的使命,就是让这些红点慢慢变少。”她经常跟队员说,应急人的出发点是“安”,是为了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社会安全稳定,落脚点也是“安”,是为了保障百姓财产安全、身安心安。郑宣就是这样,用十年光阴不断诠释,真正的应急人,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牢记应急使命,坚守应急责任,日复一日把平凡做到极致,用实干和担当书写优秀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和平凡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