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龙-北京建工机施集团
刘海龙,男,1980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建工机施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主管应急抢险工作;注册岩土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一级建造师,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
2018年3月起,刘海龙作为企业副总经理开始负责安全生产和应急抢险工作,七年来,他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带领企业筑牢安全生产防线,锻造专业化应急抢险铁军,在一次次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首都国企干部的先锋本色。他先后被北京建工集团评为“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共产党员”“先进职工”。因工作出色,2025年5月,刘海龙被提拔为北京建工机施集团总经理。
一、严抓安全生产,筑牢企业生命线
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刘海龙始终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精益求精、万无一失的姿态,将安全生产作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在企业和项目安全生产管理中,刘海龙提出实现“三化融合”的安全管理模式,即标准化、信息化、全员化,并不断加以实践和提升。这一模式将传统的安全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了安全管理水平的质的飞跃。在他的推动下,公司所有在建项目实现了智慧工地全覆盖,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监控网络,项目现场的任何安全隐患,都能在第一时间被发现、被处置,真正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企业安全生产尤为重要,但是由于所在的企业转型时间不长,由专业公司转型为总承包企业后,项目的盈利能力还不是很强,在安全投入上是满足于达到住建部门、应急部门规定的最低标准还是进一步提高标准,是选择“达标”还是选择“更优”?刘海龙选择了后者。在他的主导下,机施集团建立起了最高安全生产标准,涵盖项目施工组织策划、成本策划、分部分项工程组织策划、危大工程施工等各个环节,安全生产管理形成从各项策划方案入手到现场严控每个细节的有效闭环。在他的主导下,近年来,机施集团在施项目积极申报“北京市绿色安全(样板)工地”奖项,2个总承包工程荣获“北京市应急示范项目”称号,4个总承包部工程被评为北京市“绿牌工地”。
刘海龙身先士卒,每年有近一半的时间深入项目、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足迹遍布北京、浙江、内蒙古等各个在施项目。每到一处,他都仔细检查每一个安全细节,不放过任何潜在风险,七年来已累计排查整改安全隐患近千处,有效防范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确保了所承建的工程项目从未发生任何生产安全事故、火灾事故、环境污染事故,七年来安全管理方面违法违规行为扣分记录为零,绿色施工率也达到了100%。
刘海龙也特别重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每年的“安全生产月”“6·16安全宣传咨询日”“119全国消防日”,他都亲自组织、亲自参与、亲自示范。他常说:“安全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所有人的责任。”为此,他创新性地在企业建立起“安全积分制”,将安全生产与员工绩效考核直接挂钩;每月开展“安全之星”评选活动以及“安全隐患随手拍”活动;在项目现场张贴“安全隐患举报二维码”,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班组给予重奖,极大地调动了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形成了“人人讲安全、事事保安全”的良好氛围。
刘海龙在企业展厅
二、锻造抢险铁军,提升应急战斗力
北京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建有北京市房屋建筑工程应急抢险大队,即北京建工集团应急抢险大队,该队伍是北京市成立最早的市级专业应急抢险队伍之一,在北京市应急管理局统一调度指挥下,承担北京市房屋建筑工程应急抢险救援任务。2018年3月起,刘海龙作为主抓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分管该支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刚分管应急抢险大队管理工作,刘海龙就遇到了挑战。应急抢险大队原驻地位于朝阳区小红门乡肖村,由于村落整体拆迁,抢险备勤基地需要重新选址,刘海龙就亲自带队勘察选址,确保新的抢险基地既有足够大的平整场地便于队员训练生活,又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利于大型装备调度,最终应急抢险备勤基地落地于丰台区永合庄12号。随后,在刘海龙的协调下,企业筹措资金2000万元,仅用半年左右时间,一座崭新的应急抢险备勤基地拔地而起。2019年春节前,新的抢险备勤基地顺利揭牌。
北京建工集团应急抢险大队组建的基础是原北京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的起重运输事业部,专业强项是建筑机械事故抢险,随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应急突发事件呈现出更加多元化、涉及多专业多学科的特点,刘海龙积极适应新的应急管理形势,带领应急抢险大队不断转型升级,在他的主导下,北京建工集团应急抢险大队大胆进行组队模式创新,将队伍提级管理,由公司副总经理担任应急抢险大队队长,由下属二级公司管理改为企业总部直接管理,同时将原有的一支专业队伍改为三支专业队伍,一分队为原应急抢险大队,专业优势为建筑机械事故抢险;二分队、三分队为新增队伍,二分队专业优势为建筑结构抢险,三分队专业优势为地基基础事故抢险,形成了更加科学合理的配置。
在刘海龙的主导下,近年来应急抢险大队加大队员补充、队伍训练、装备更新力度,先后有100多名年轻队员成为应急抢险大队的新成员,抢险队员人人持有“救护技能证”,绝大部分具有高级技工证书。此外大队还先后购置200吨和75吨汽车吊、长臂挖掘机、重型和大型运输车、抢险指挥车、洒水车等机械车辆,大型移动式和便携式发电机组、生命探测仪等救援设施,大排量应急防汛抽水车、冲锋舟、液压潜水式排水泵等防汛装备,形成了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抢险装备体系。队伍也从承担单一的机械设备和建筑坍塌事故抢险,发展到承担公路桥梁、地铁隧道、市政管网、河湖堤坝等多专业多领域事故救援抢险,从陆地救援抢险到急流水域救援抢险,从单一工种的机械设备抢险队伍,发展为一支多工种混编、多专业融合的综合性救援抢险队伍,已成为北京市应急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海龙在项目工地进行指挥调度
三、关键时刻冲锋一线,彰显先锋本色
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北京经历了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当时,刘海龙作为应急抢险分管领导,日夜坚守在防汛最前沿。7月29日起,他调度指挥应急抢险人员投入北京市城市应急防汛,成功处置海淀区北太平庄地区地面塌陷、黄村镇东方时尚驾校门前深积水等城市道路积水险情100多次,累计清理雨箅子2000余个,服务市内道路约1000多公里,紧急支援其他单位应急抢险50余次,保证了负责的区域平安度汛。
8月3日凌晨,刘海龙接到房山区调度后,他紧急部署,连夜组织抢险队员、各系统管理人员和大型机械设备投入房山区抢险救灾。抢险救灾期间,他既是北京建工机施集团的现场指挥员,同时也担任北京建工集团应急抢险大队的现场指挥长。
因暴雨冲击,青龙湖镇北车营、沙窝村、南观村等10个村庄道路被洪水冲断,街道上满是淤泥、被洪水冲断的树枝和堆积的杂物,车辆无法通行,有的村庄手机连信号都无法接通。刘海龙在属地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带领先遣队逐一寻找抢险点位,手机没信号,他就与抢险队员们驾驶车辆接驳调度人员和机械设备,车辆到不了的村庄,刘海龙就和队员们徒步进入,部署完一处再往下一处,直到凌晨4点,10个村庄道路抢通点位全部部署完毕,抢险人员和挖掘机等大型机械设备陆续到达现场,展开24小时不停歇的抢险战斗,全速抢通村庄道路。
贾金路是史家营乡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90%以上路面全部损毁,交通完全阻断,救援车辆无法进入,村民没路没水没电没手机信号,与外界失去联系。
抢通“生命通道”刻不容缓!刘海龙连夜调动300多台工程机械,全力投入贾金路30.6公里生命通道抢通的大会战。路断了,机械设备下河涉水,在河道内开辟道路,水毁路段车辆无法通过,刘海龙就和抢险先遣队的同志们徒步穿越,经过1天2夜完成水毁路段整体勘查,摸清了全线路段垮塌断点和沿线受灾情况。为了不耽误时间,在道路抢通期间,刘海龙始终在抢险现场开展协调调度,连续三天两夜没有合眼,以泡面和火腿肠充饥,脸上的汗渍沾满了尘土,他就跑到大石河边用泥水洗把脸……最终,刘海龙带领抢险突击队用时30小时抢通了贾金路“生命线”,抢险队伍抢通到柳林水村村口时,一位等待救援的老奶奶激动地握住身着抢险马甲的刘海龙的手说:“太感谢你们了,我们被困在村里的老百姓有救了!”
此外,从8月3日到9月1日,刘海龙带领抢险救灾突击队员提前两天抢通佛子庄乡房山区循环经济产业园2.4公里临时供水管线,主动参加市国资委下达的清淤畅道任务,在抢险任务同时进行的情况下啃下了房山区霞云岭乡翻泉沟路、北直河路清淤畅道“硬骨头”任务40多公里,带领突击队员抢通和修复房山区乡村道路累计300多公里、重建桥梁3座,在海拔近2000米的百花山景区抢通最难最险峻防火巡场道路20多公里。与此同时,他还组织企业干部职工对房山城区和燕山地区老旧房屋进行紧急修缮,累计修缮屋顶面积达150万平方米,惠及群众8万多户。
抢险救灾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三大中央媒体28次对北京机施进行报道,北京日报和北京电视台两大市属媒体39次进行报道,刘海龙个人的画面出现在8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他多次接受北京电视台向前一步、北京新闻、特别关注等栏目的采访并在北京电视台黄金时间播报。8月5日—6日,新华社发表《风雨同心、人民至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指挥北京防汛抗洪救灾》,中央各大媒体在头版头条和重要时段进行刊发和播报,罕见地用三段话对北京建工机施集团投入房山区抢险救灾给予肯定,新华社点名对一家市属二级企业进行表扬在历史上十分罕见,在市属企业间形成轰动性效应。
刘海龙查看水毁道路
四、践行社会责任,传递国企温度
在刘海龙看来,国有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多年来,他始终将社会责任扛在肩上,用实际行动传递着国企的温度。
房山区北车营村避险安置项目是房山区最大的受灾群众安居工程,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尹力书记、殷勇市长多次前往考察。2024年5月17日,尹力书记在考察项目时强调要着眼群众生活需求,统筹建筑风貌、功能布局、安全韧性等要素设计,建设好配套设施,让新居成为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生活舒适便捷的高品质家园。
作为分管领导,刘海龙为项目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亲自参与项目施工组织和安全管理,为了建成具有乡村独特风貌的住宅建筑,他多次组织对户型、结构、屋顶、门窗、楼梯形式的选择、研讨与论证。外墙装饰材料的选样,门、窗的颜色、开启形式、把手形式,瓷砖的花色与搭配,吊顶的形式与洁具的样式,开关面板的品质,院门及庭院照明灯具的样式,楼梯栏杆、扶手的材质及样式,阳台栏板的样式及琉璃的色度,外墙真石漆的颜色与风格等,都是通过多家比选,再经现场试做才最终确定。刘海龙说:“群众一遍又一遍地提出修改意见,有些还极端苛刻,不仅超出了图纸的范围,经济上也不划算,但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反复修改,群众的意见基本得到了采纳,最终安置群众对新房的满意度达到了100%,我们向市委、市政府和房山区人民交出了满意答卷。”
房山区青龙湖镇南观村地处山区与平原的结合部,因水位下降、水泵老化,位于后山的20户居民家中断水已达12年。村民回忆说道:“一断水就得去村委会接水,洗澡、洗衣都成问题,特别是到了旅游旺季,接待游客更成为难题。”为应对缺水,20户村民家中不得不购置水缸、水桶储水,村委会也定期用水车运送生活用水,虽然这些年政府和村里一直努力保障村民用水,但是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和资金支持,村民的直饮水困扰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2025年春节后,由于工程建设需要,刘海龙带领项目建设团队来到南观村,获悉村民用水困境后,他第一时间向企业党委汇报,然后立即启动乡村帮扶机制。他三赴现场,对水泵房、井深及管线布局实地勘察,测得了地下水位下降的深度,经技术分析得出地下水位虽有较大下降,但该水井水源质量极佳,调整管线深度后该水井仍具备持续供水能力的结论。
经政府部门批准,他和团队制定了“三步走”的供水实施方案:更换大功率扬程水泵提升抽水能力直供山区20户居民,加装二氧化氯发生器保障水质安全,新铺设耐腐蚀供水管道至山区村民家门口。“三步并作一步”,安装新水泵、加装净化水设备、铺设新的供水管道,很快就完成了安装和施工,20户村民家中的水龙头很快就流出了甘甜的井水。工程投用后,山上20户居民的供水稳定性显著提升,水质检测显示菌落总数、浑浊度等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刘海龙说:“让村民喝上放心水,是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责任。”南观村党支部书记更是将绣有“心系民生保供水 国企担当显真情”的锦旗送到项目团队手中:“过去愁的是‘有没有水’,现在盼的是‘水好不好’,这份情南观村居民永远记在心里!”
从安全生产的“守护者”到应急抢险的“急先锋”,从队伍建设的“领路人”到社会责任的“践行者”,刘海龙用实干担当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情怀。他以“时刻准备着”的战斗姿态,为首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同事眼中,他是严谨务实的领导者;在队员心中,他是值得信赖的带头人;在群众心里,他是真心实意的贴心人。刘海龙常说:“作为国企干部,我们的肩上扛着双重责任:既要对企业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
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让刘海龙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展现了新时代首都建设者的精神风貌。在他的带领下,北京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必将为首都的安全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