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钰杰-远洋集团

发布日期:2025-08-14 16:16
【字体:

孙钰杰,男,1989年10月出生,现任远洋集团远洋生态板块北京区域总经理、集团琉璃庙防汛救灾抢险队队长。工作16年,孙钰杰从基层安全员起步,逐步成长为统筹区域发展的“多面手”。作为北京区域负责人,主导区域内12个重点项目安全标准化建设实现连续3年零重大安全事故,质量达标率稳居集团前列。他始终秉持“安全无小事、应急无淡季”的理念,用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诠释着新时代应急管理人的使命价值,是项目现场的“安全守门人”,更是急难险重的“突击先锋”。

一、房山区抗洪纪实

2023年7月,持续强降雨导致房山区多地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道路中断,村庄被淹,数千群众被困。灾情就是命令!孙钰杰立即率领救援队赶赴重灾区。在前往灾区的路上,洪水已经漫过公路,车辆无法通行。“不能等了,徒步前进!”他果断下令,带领队员扛着救援装备,蹚着齐腰深的洪水向灾区挺进。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多处塌方,孙钰杰总是第一个上前探路,确认安全后才让队员通过。“队长总是把最危险的任务留给自己。”队员们这样评价他。

到达受灾村庄后,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低洼处的房屋已经淹没大半,老人和孩子被困在二楼焦急等待救援。孙钰杰迅速制定方案,将队员分成两组,一组负责转移群众,一组抢修道路。他自己则带着几名队员,划着橡皮艇挨家挨户搜救。在一栋摇摇欲坠的老房子里,他们发现了一位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洪水已经漫到了一楼天花板,老人蜷缩在阁楼上,情况危急。孙钰杰二话不说,跳入浑浊的洪水中,用肩膀顶开变形的门窗,将老人背了出来。当老人安全转移到安置点时,拉着他的手老泪纵横:“孩子,谢谢你救了我啊!”

连续奋战三天三夜,孙钰杰带领队员成功转移群众两百余人,抢通道路五公里,为后续救援打开了生命通道。这期间,他几乎没有合过眼,饿了就啃几口冷馒头,困了就用凉水洗把脸。当最后一名被困群众安全转移后,他终于支撑不住,累倒在泥泞的路边。队员们心疼地说:“队长这是拿命在拼啊!”而醒来后的孙钰杰第一句话却是:“群众都安全了吗?”

在无数个危急时刻,孙钰杰总是冲锋在前,用专业与勇气筑起守护生命的防线,用奉献与坚守谱写着新时代应急救援人的动人篇章。

孙钰杰(左)在集团琉璃庙抢险现场指挥点安排工作

二、记琉璃庙镇防汛抢险突击行动

2025年7月28日早,孙钰杰接到区建委紧急抢险通知后,迅速组织集团应急抢险队员100余人,调动大型工程机械40余台组成救援突击队,前往琉璃庙镇进行抢险救灾行动。按照区住建的统一部署,远洋集团负责打通偏道子村断桥,当天已打通修复5公里,为碾子湾输送供给提供有利保障。其中回填断点5处,清理泥石流坍塌4处,同时配合完成琉璃庙镇中心小学及指挥部内部淤泥清理工作。

面对琉璃庙镇突发险情,全体队员冒雨奔赴灾区,孙钰杰率队顶雨深入灾区腹地,冒着次生灾害风险踏勘地形。在持续强降雨导致山体湿滑、视线受阻的情况下,连续奋战十余小时开辟生命通道。期间因探路时足部遭碎石撞击导致右脚拇趾骨折,为争取黄金救援时间,孙钰杰依旧坚持在雨中指挥作业直至深夜。当晚23时许完成现场研判后,才赴医院接受治疗。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使命。

7月29日,脚趾骨折的伤痛尚未缓解,孙钰杰便带着未消的肿痛与坚定的信念,继续扎根琉璃庙镇抢险一线,带领远洋集团抢险队与时间赛跑、为民生护航。当日,他强忍伤处阵阵作痛,统筹调度38名抢险队员、8台挖掘机、15辆运输车及1辆装载机,火速向偏道子村至碾子湾村重点路段集结。面对道路中断、山体松动的复杂险情,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踩着泥泞踏勘断点、标记塌方位置,全程驻守一线协调作业。经过连续12小时高强度攻坚,团队成功打通并修复受损道路8公里,彻底畅通了碾子湾村物资供给“生命线”。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偏道子村出村断桥完成临时加固并恢复通车,抢险力量已迅速转场至后河套断桥点位——孙钰杰紧跟设备进场,现场指挥回填断点3处、清理泥石流坍塌堆积物1处,用带伤之躯筑起一道守护群众安全的“钢铁防线”。

脚伤未愈,孙钰杰右脚戴着骨折支具,一瘸一拐扎根抢险一线。7月30日,他带领远洋集团救援力量转战多线作战,用带伤之躯为琉璃庙镇灾后重建按下“加速键”。当日,孙钰杰统筹调配18名抢险工人、1台铲车,兵分两路展开攻坚:一组深入受灾严重的偏道子村,争分夺秒清理街道淤泥、转运滞留物资,连学校食堂地面的碎石、积水都细致清扫,为村民重返家园腾出安全空间;另一组则聚焦交通命脉,对前期抢通的偏道子至碾子湾村路段展开最后一公里攻坚。截至下午3点15分,这条牵动民生的14公里生命线全线贯通!过程中,团队同步完成坍塌点回填3处、落石清障5处,并针对易损路段重修加固600米,彻底解决了此前因塌方导致的通行隐患。现场机械轰鸣,8台勾机与1台铲车配合默契,孙钰杰站在路基上盯着进度,脚踝的疼痛被抢通的紧迫感盖过,他说:“路通了,物资就能进,村民的心就稳了。”从清淤到通路,从生命线抢通到民生细节守护,孙钰杰用行动诠释着“轻伤不下火线”的责任担当,也让村民看到了“灾不退、人不撤”的救援决心。

7月31日,孙钰杰脚步虽沉却坚定,早早抵达琉璃庙镇抢险现场。他率21名抢险队员、7台挖掘机、3辆运输车、1台装载机及5辆保障车,迅速投入多线作战。沿着已抢通的6公里主路,他带着队员逐段巡查维护,用脚逐一丈量路基稳定性,叮嘱机械手“边沟淤泥要清彻底,别留隐患”;在碾子湾进村方向的决堤水坝前,举着对讲机协调填方:“2万方土必须压实,每层厚度别超30公分!”经过12小时攻坚,水坝不仅完成封堵,更向前推进了1.5公里,原本摇摇欲坠的“险口”变成了稳固的“防护墙”。与此同时,偏道子村的清淤现场同样热火朝天。孙钰杰踩着泥点绕到机械后方,弯腰查看刚挖开的淤泥层:“这儿得再深挖半米,不然山涧水一冲又要堵。”在他的细致检查中,挖掘机铁臂精准舞动,淤泥顺着传送带有序清运,原本被堵塞的河道逐渐露出畅通的河床。从晨光微露到暮色四合,支具与工装的摩擦声、机械的轰鸣声、队员的吆喝声交织成网,孙钰杰用带伤的身躯串起各个作业面,让“抢险”二字在泥泞中写下了最坚实的注脚。

截至8月1日,孙钰杰仍坚守在琉璃庙镇抢险一线,带领远洋集团抢险队以“连轴转”的姿态,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抢险答卷:累计投入160余台机械、621名抢险人员,在5天高强度作业中啃下多项“硬骨头”。修复桥梁5处,填方14万余方,修复塌陷16处,清淤4万平米,清淤道路12公里。此刻,160台机械仍在运转,621人的抢险队还在接力——他们的汗水,正一点点把灾后写成新生,泥泞中的脚印,终将化作通向新生的路标。

孙钰杰(左)带伤坚持在一线指挥作业

三、坚守初心使命,深耕救援技术

“救援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这是孙钰杰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提高救援效率,他不断创新方法。针对山区救援特点进行研究,发明了多项实用救援技术。并应用在救援工作中。他经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让更多人掌握救援技能,才能挽救更多生命。”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名应急救援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和平年代,没有硝烟的应急救援战场同样考验着人的勇气和担当。孙钰杰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英雄不必惊天动地,平凡坚守同样伟大;救援不一定要轰轰烈烈,默默付出同样动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