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羡琮-北京德源博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刘羡琮,女,1987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德源博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质量技术部部长。刘羡琮长期从事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先后参与多项重大工程项目,多次参与文保院修缮工程应急抢险任务,助力北京老城风貌保护和中轴线申遗,推动老北京传统历史文化保护。她致力于工程修缮技艺的传承和技术攻关,通过组织参与古建技能培训及技能比武,编制、讲授、安排专业培训课程,宣传推广古建文化和传统工艺。联合大学院校合作研究,推动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坚。
一、专业成就,夯实应急底气
刘羡琮拥有一级建造师、一级造价师、工程师(土建施工)、中级经济师(建筑与房地产经济)、技师(古建彩画)等多项专业资质。在 2021 年西城区文物古建修缮技能技艺大赛中,她经过古建专家评审,获得古建制图项目第一名,被授予“西城大都工匠”荣誉称号。同年,代表德源集团参加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古建筑工竞赛,获得团体三等奖和古建油漆彩画二级(技师)职业资格。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她对专业知识的刻苦钻研和对技艺的精益求精。
为了在古建制图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刘羡琮查阅了大量的古籍资料,研究古代建筑的结构和比例关系。她常常在工作室里一坐就是一整天,反复揣摩每一个线条和尺寸。在参加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古建筑工竞赛时,她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对每一个施工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打磨。无论是古建油漆彩画的绘制,还是木结构的搭建,她都亲力亲为,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传统工艺的要求。通过不断努力,她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也为她在应急抢险工作中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刘羡琮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
二、坚守一线,守护老城风貌
刘羡琮长期从事北京老城修缮工作,始终坚守在工程建设第一线。先后参与多项重大工程项目,包括历年西城区平房修缮、街巷整治、大街环境整治提升、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近年来,她参与修缮了圣祚隆长寺、三官庙、砖塔胡同关帝庙等十余处文物修缮工程,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中,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推动西城区多项重点工程的顺利开展,致力于老北京传统历史文化保护、工程修缮技艺传承和技术攻关。
在参与圣祚隆长寺的修缮工程时,刘羡琮与参建单位成员一起,对寺庙的每一处建筑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修缮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控质量,时刻注意现场安全。她还注重与工匠们的沟通交流,传承古老的修缮技艺,确保修缮后的文物建筑在保证结构安全稳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价值,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对古建筑的结构进行监测和分析,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创新引领,推动行业发展
作为“匠心筑艺文保修缮创新工作室”的副领军,刘羡琮帮助工作室获评“北京市西城区(区)级创新工作室”“西城区匠人培训基地”,获 2022 年“北京市工人先锋号”。她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推进工作室建设发展,参与组织职工古建技能培训及技能比武,编制、讲授、安排专业培训课程,宣传推广古建文化和传统工艺。联合大学院校,合作研究,推动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坚。
在工作室的建设过程中,刘羡琮注重人才培养。她邀请了多位古建专家为职工授课,组织技能比武活动,激发职工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她还与北京建筑大学、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等大学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联合研究和人才培养项目。通过这些举措,工作室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古建专业人才,为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刘羡琮在施工现场检查
四、应急抢险,彰显先锋担当
2024年,极端天气频发,位于西四北三条的圣祚隆长寺面临严重的保护修复挑战。文物院的正殿“大千佛殿”因四百余年的风雨侵蚀及自然老化,部分木结构糟朽严重,屋面及后檐墙体滑坡和局部坍塌,威胁到文物的历史信息保存和相邻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刘羡琮为首的博风建筑公司工程管理人员迅速响应,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应急值守,进行雨前、雨中巡查,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迅速应对。组织技术工人展开抢险修缮工作,面对时间紧迫和民众干扰等多重困难,技术工人们仍然高效有序地完成了任务。
在紧张而有序的抢修工作中,刘羡琮带领技术工人们于 2024 年 7 月 12 日大雨前完成了大千佛殿的抢险任务。本次抢险工程涵盖了对屋面进行紧急苫盖处理,对木结构进行支顶加固,墙体也得到了加固处理,同时彩画天花被拆卸后妥善保存。这一系列措施确保了文物能够顺利度过汛期。
2024年10月,为应对冬季大风、降雪天气,更好地保护文物建筑,风险前移,圣祚隆长寺项目再次组织防护雨棚抢搭,在多次与相关各部门和相邻居民沟通协调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设计制定搭设方案,克服了空间狭小及相邻建筑干扰等问题,终于在2024年11月完成了院落重点殿座防护雨棚的搭设工作,一方面保证了文物建筑顺利安全过冬,另一方面也为文物建筑更全面的研究修缮做好了基础准备工作。
7 月的北京,天气变幻莫测,极端天气频发。刘羡琮时刻关注着圣祚隆长寺的情况,当得知大千佛殿面临严重威胁时,她立即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她迅速组织博风建筑公司的工程管理人员召开紧急会议,制定抢险方案。同时,加强应急值守,安排专人负责雨前、雨中巡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刘羡琮(右)参与古建应急抢险
刘羡琮亲自带领巡查人员深入大千佛殿,仔细检查每一处结构。她发现屋面的瓦片有多处松动,木结构糟朽严重,后檐墙体出现滑坡和局部坍塌。这些问题严重威胁到了文物的安全,必须立即进行抢险修缮。她果断决定,组织技术工人展开抢险工作,同时协调相关部门,确保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
抢险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时间紧迫,必须在大雨来临前完成关键部位的修缮,以确保文物的安全。而且,施工现场位于居民区,民众的干扰也给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面对这些困难,刘羡琮充分发挥她的组织协调能力。她与居民进行耐心沟通,解释抢险工作的重要性,争取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和施工时间,采取分段施工、错时施工等方式,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技术工人们发扬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冒着高温酷暑,加班加点进行作业。刘羡琮始终坚守在施工现场,对每一个施工环节都进行严格把关。
在抢险过程中,刘羡琮还特别注重对文物的保护。对于殿内的彩画天花,她要求工人小心翼翼地进行拆卸,并妥善保存。这些彩画天花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技艺。她深知保护好这些文物对于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在完成抢险任务后,刘羡琮并没有放松对大千佛殿的关注。她继续组织人员对殿内的结构进行监测和评估,制定后续的修缮计划。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这座古老的寺庙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五、倾听民声,服务民生诉求
从 2013 年起,刘羡琮开始参与北京老城修缮工程,从基层房管所的工程人员干起,始终觉得自己的工作很平凡。但她深知,普通民居的修缮和文物建筑的修缮同样需要重视,民居建筑是北京老城传统风貌保护最基础也是数量最多的基石。
在基层工作中,刘羡琮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倾听和交流,更好地考虑民生诉求、换位思考。她参与的防汛抢险、零维修、平房翻建、老旧小区整治工程等,都是带户施工、服务民生的项目。这些工作让她具备了更广泛的专业知识,也为她在应急抢险工作中更好地服务群众奠定了基础。
在参与防汛抢险工作时,刘羡琮会深入到灾居民家中,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帮助居民检查房屋结构安全,及时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在平房翻建工程中,她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与居民沟通设计方案,确保翻建后的房屋既符合安全标准,又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六、推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刘羡琮积极推动工作室对于北京传统文化及古建技艺的宣传,为多家单位、社区街道的职工、党支部、学生团体讲解展示工作室的“古建展厅”和“实操基地”,并编制、讲解、安排实践课程,为大批职工、青少年、港澳同胞带去了有针对性的古建技艺培训活动,提高了人们对古建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兴趣和认识。
通过工作室与北京建筑大学、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等大学院校的联合,组织带领职工及学生参与古建技艺培训,参加观摩技能比赛,大力推动了校企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坚,在提高企业职工专业水平的同时,助力了大学院校教育向企业实际工作的延伸,为学生就业实践提供了帮助。
此外,刘羡琮还在北京电视台、北京西城报、西城工人报等多家媒体采访中,尽力宣传、推动传统建筑修缮工艺及北京传统历史文化发展,为北京中轴线申遗及历史建筑保护尽一份力。通过“北京新闻”“向前一步”“西城民声”“西城人物”等多档节目,展现一名北京老城修缮人员的付出和努力,带动更多的人去探寻、去认识、去传承北京传统文化。刘羡琮在文物保护与应急抢险工作中,以专业、担当、创新、奉献的精神,诠释了“北京榜样·应急先锋”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