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英-北京市顺义区空港街道办事处誉天下社区

发布日期:2025-07-04 17:50
【字体:

李雪英,女,1980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市顺义区空港街道办事处誉天下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李雪英针对社区面广人密、结构复杂等挑战,聚焦社区基层应急管理薄弱点,不断加强基层应急机制建设及队伍建设。主导构建的“誉天下安全同行1+五+N”基层应急管理模式,实现了社区应急事件处置率100%,群众满意度达100%,为社区基层应急体系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2023年誉天下社区被评为北京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一、织密党建网格,构建平战结合的应急体系

誉天下社区位于顺义区中央别墅区温榆河北岸,东距首都机场高速杨林出口1000米,西邻京密路。社区规划住宅2158套,主要为联排、独栋别墅及小高层单元房,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80余万平方米,社区常住居民6000余人。面对社区面积大、人口多的实际问题,李雪英建立“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团排长”三级组织架构,将辖区划分为10个网格。其次,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配备专职网格员14名,团排长63人,其中党员占比80%,实行“三定三包”责任制(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包隐患排查上报、包矛盾化解、包应急处置)。最后,建立“分级管控”机制,集成人房信息、风险点位、应急资源等数据,实现风险隐患动态更新、分级预警。数据显示,近三年通过网格巡查发现并消除社区安全隐患200余处。

她还构建“线上智能监测+线下实地巡查”双轨运行机制。在重点区域安装智能烟感、水位监测、电气火灾预警等物联设备,与区防火委实现数据互通。线下建立“早中晚三巡”制度,网格员每日开展3次实地巡查,重点时段加密至每小时1次。重点时期创新“红黄绿”三色应急响应机制,对居家隔离、特殊群体等建立“一人一档”服务台账,累计解决群众急难问题300余件。

此外,李雪英还制定了《誉天下社区综合应急预案》,明确常态管理、预警准备、应急响应三个阶段操作标准。建立应急物资“中心库+微站点”分布式储备体系,在微型消防站配置基础物资,社区仓库储备应急包、发电机、抽水泵等专业设备。每季度开展桌面推演和实战演练,无论是雨季防汛还是冬季扫雪铲冰,均能有序开展处置工作。

李雪英(右一)组织四方联动检查园区安全隐患

二、锻造专业队伍,打造基层应急的尖刀力量

李雪英组建起由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专业力量(蓝天救援队、天竺消防站)构成的应急队伍体系。社区党员突击队负责先期处置发现上报,物业应急队承担设备操作及处置,专业救援队(蓝天救援队、天竺消防站)提供技术支撑。围绕“监测预警、隐患排查、先期处置、协同救援、心理疏导”五大能力,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与天竺消防站、蓝天救援队共建实训基地,设置模拟烟雾逃生、高空缓降等体验项目。创新“师徒制”培养模式,蓝天救援队骨干与社区队员结对帮扶,联合开展水域救援、破拆技术、地震逃生、院前急救等专项训练,提升了队伍整体技能水平。

三、深化四方联动,构建全域覆盖的应急网络

李雪英还建立由社区党委牵头的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四方联动工作章程》,明确信息共享、资源调配、联合处置等多项协作规范。建立“应急联动”响应机制,实现“3分钟上报、5分钟响应、15分钟到场”的处置标准。近年协同处置电动车违规充电、消防通道堵塞等顽疾问题60余起。绘制应急资源分布图,标注避难场所、消防取水点、应急物资存放处。建立装备共享清单,整合物业工程车、微站消防车等特种设备,制定《社区、物业应急物资跨单位调用流程》。实施“警格+网格”融合治理,社区民警联合网格员开展“清扫行动”,重点整治群租房、三合一场所。建立“应急吹哨”机制,将物业工作人员、退伍军人、商户负责人等100余人纳入“平安合伙人”队伍,落实“门前三包”应急责任,通过以上举措,誉天下社区近年火灾警情、盗窃案件实现“零发生”的目标。

李雪英组织四方共建联席会议

四、创新培训体系,培育全民参与的应急文化

针对社区不同群体,李雪英建立培训体系:在社区全体都进行三知即“知消防设施位置、知疏散通道和出口、知建筑布局和功能”。四会即“会组织疏散人员、会扑灭初期火灾、会穿戴防护设备、会操作消防器材”。一联通即“与就近消防队和本单位安全责任人保持通信畅通。”培训外,居民侧重逃生自救(黄金三分钟急救、火灾逃生等),商户突出初期处置(灭火器使用、燃气泄漏应对),志愿者强化专业技能(心肺复苏、应急包扎技术)。开展“家庭应急日”活动,组织厨房火灾、电梯被困等情景模拟;创新宣教模式,联合天竺消防站、蓝天救援队举办装备展示、应急技能培训、火灾逃生帐篷体验,累计吸引参与群众300人次。制定全年演练计划,每年2次综合演练,每季度3次专项演练(防汛、消防、防暴),重大节日前开展突击演练。定期进行随机拉动测试,随机设定灾情场景,现场测试队伍响应速度。近三年组织应急演练30余场,居民应急响应时间缩短,响应速度有所提高。

五、夯实基础建设,筑牢家门口的应急防线

此外,李雪英按照“六有标准”(有场地、有人员、有装备、有制度、有训练、有保障)建设微型消防站,配备1.5吨微型消防车、防火战斗服、水带、水枪、移车器、正压式呼吸器装置等器材。建立“一站双岗”模式,白天由专职人员值守,夜间由物业夜班人员轮流值守,确保24小时响应。同时安装电动自行车禁入电梯阻车器管控系统70余套,防止电动车入楼入户;全社区摄像头实现立体无死角防护,保障居民生活、商户经营安全;为独居老人配备物联网烟感,关心老人用火安全;物业配备微型消防应急广播车,建立应急广播系统,遇险情可通过应急广播车播报。近年初期火灾自主扑救率达100%。

为持续增强社区韧性,李雪英实施“社区安全微更新”工程,园区铺设应急通道3处,增设逃生指示牌,改造老化电路。建设“口袋应急公园”,兼具避难、储水、物资分发功能。组建“应急顾问团”,创建标准一体化,聘请建筑安全、医疗救护等领域专家定期指导,系统提升社区抗灾能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李雪英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四方联动”机制,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牢应急管理,用“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筑牢安全防线,努力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应急共同体,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贡献基层智慧与实践样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