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焕启-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街道办事处

发布日期:2025-07-04 15:59
【字体:

魏焕启,男,1984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街道办事处平安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魏焕启从基层治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入手,分析居民生活习惯和胡同空间资源,研究探索核心区平房消防安全试点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工作亮点和经验,用实际行动推动安定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善,守护居民生活安全。创新举办“老街坊安全课”“店长课堂”,解决了群众以及辖区内经营单位的安全宣传培训难题。

一、务实进取,高标准完成各项任务

安定门辖区胡同风貌保存完整,以明清时期的城市肌理承载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致使核心区面临三方面挑战,即城市变化、人群变化、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挑战。因历史原因及民生需要,自建房屋普遍存在,结构质量参差不齐;供电线路普遍老化,超负荷危险大;天然气管线少,只能使用安全系数低的液化气;停车资源缺口大,机动车和电动自行车挤满了胡同空间;人口和社会构成不断演变,狭窄和重叠的生活空间致使邻里矛盾不断。多种因素叠加之下,薄弱的市政基础与现代的生产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核心区平房的消防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针对平房区复杂隐患问题,东城区委、区政府决定2023年至2024年在安定门街道开展平房区消防试点工作。作为试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魏焕启系统分析辖区环境和群众生活习惯,全面查找平房区安全隐患产生的客观原因、易反复的主观因素,从基层治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入手,先后组织召开3次试点务虚会,深入分析地区的安全形势,听取相关部门、人大代表、专家、居民代表等意见,实现“专家问诊”。

在试点工作中,魏焕启牵头制定了《安定门街道平房院落消防安全试点工作方案》《安定门街道消防联席会工作领导小组及消防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平安建设考核办法》《平安示范小院评比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建立了“区街”联动机制、“执法”联动制度、“街社”联动考评、“五长”联动模式、“党建”联动创新(“五联”工作法),并形成了一批安定门特色工作。2024年安定门街道火灾数量,较2022年和2023年,分别下降23%、41%,平房区安全形势稳步提升。

魏焕启以试点工作为契机,坚持不懈主动治理,牵头解决了一批“多年想解决却没有解决的事”。国子监街乙28号院开发项目建设规模大,项目位置特殊,2016年以来因开发商资金链断裂而停工。因债务关系,该院内长期存在占用情况,甚至出现了500余人的大规模违规群租,内部火灾隐患突出,各类治安问题层出不穷,12345热线举报不断,产生了举报案件60余起。面对复杂严峻的安全问题和大量举报,为彻底消除隐患,魏焕启牵头组织了2 次专项调度会、1 次吹哨会、3次约谈会,3次张贴整改通知,联合综合行政执法队、消防部门、派出所依法处罚,成功破除了五百多人大规模群租。为了防止问题反弹,魏焕启主动联系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协调破产管理人张贴封条,督促管理人聘用安保力量实施封闭管理,不定期巡查检查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了该院隐患问题。

魏焕启在“安全宣传咨询日向居民宣传安全应急知识

魏焕启在日常工作中,直面突出隐患,以“解剖麻雀”的形式,多措并举解决一批“沉疴宿疾”。车辇店11号简易楼院内,居民搭建自建房26间,11间为居民自用,15间用于出租。自建房存在房屋结构不安全、影响疏散通道、违规出租、电线和水管私拉乱接以及电动车室内充电等问题。为妥善处置隐患问题,魏焕启联合派出所、消防、产权单位,牵头研究制定整治方案。具体工作中,魏焕启力陈利弊,讲清隐患危害,劝导租住人员主动搬离。治理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在处理生活困难租户的问题时,魏焕启多方协调,帮助租户联系就业单位、申请公租房。对于不配合的人员,魏焕启多次入户劝说,逐步化解居民抵触情绪。经过不懈地努力,在整治期限内,按时完成了全部租住人员的清退工作,极大地降低了院内安全风险。灵光西巷28号是直管公房院,没有配套厨房,在院内唯一通道里放置液化气和灶台做饭,并堆放了大量生活杂物,通道仅能容一人通行,安全隐患异常严峻。魏焕启多次约谈产权单位,与院内居民积极沟通,将放置在院门口、院子内的大量杂物进行了清理。在现场,魏焕启以身作则,不顾脏乱,带队清理杂物10余车,拆除胡同里搭建的棚子、架子3处,拓宽胡同的同时降低了安全风险。2024年11月,院内外杂物清理完毕,为解决居民生活实际,魏焕启协调产权单位设计安装了防火柜,保障了院内居民基本民生需求。

由于历史原因,平房区居民院形成了“迷宫”般的居住格局,院内通道仅1米左右,人均居住面积狭小,居民习惯在门口、窗台放置生活物品,院内堆放杂物的现象普遍存在。

一枝一叶总关情,群众的安全更是责任。为了改善院落安全环境,魏焕启本着“宁听骂声,不听哭声”的宗旨,牵头清理了华丰胡同16号、方家胡同25号、净土胡同3号、安内大街227号等40余处杂物。几乎每次清理行动,都会遇到指责谩骂,甚至肢体冲突,12345举报投诉,魏焕启临危不惧,坚决完成清理行动。同事们经常劝说道,“居民自己的事,你别傻干了,费力不讨好”,魏焕启总是笑着说:谁也不清理,怎么保证大家安全呢?

平房院落火灾风险降级是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工作中的难点。居民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导致工作阻力不断。在试点工作中,魏焕启下定打“持久战”和“攻坚战”的决心,持续发挥“五长联动”机制,开展平房区院落杂物清理行动。2023年以来,推动清理可燃物230余处;在谢家胡同49号院开展消防技防提升项目,为15户居民安装了智慧消防设备,设置40只无线设备,包括25个烟雾传感器,13个温度传感器,1个电气火灾探测器,1个可燃气体探测器;重视失能失智等重点关爱人群的安全,组织社区和消防定期入户走访帮扶,为辖区80岁以上老人配发789套“四件套”,为平房院配备3166具灭火器。

二、便民利民,强力建设充电设施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多发频发,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胡同密布,且道路较窄,辖区居民普遍使用电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面对庞大的电动车基数,以及极度欠缺的充电设施,魏焕启脚步为亲,不厌其烦地勘察充电设施建设点位,研究建设方案。受胡同空间限制,充电设施点位大多临近居民住宅,经常遭到居民的抵制,甚至举报。面对居民的不理解,魏焕启多次上门沟通,讲解充电设施安全性能,消除疑虑,最大程度争取居民支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安定门建成充电接口2724个,为居民提供了安全便利的充电条件。2024年,安定门发生4起电动自行车火灾,均发生在充电柜里,有效保障了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创新宣传培训,增强安全意识

安定门总人口52873人,其中常住14638户32173人,租户9519人,流动人口以快递、外卖、餐饮从业人员为主。街道人口密度大、老龄化严重、人均居住面积小、残疾人多、外来人口多,人口倒挂趋势日渐显著。

常住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基层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年轻人生活工作节奏快,几乎不参与街道和社区组织的活动。老年人因身体原因,不具备应急救援的能力。外来人口因为流动性,几乎不会深入参与社区治理。社区一呼百应,居民邻里守护的情景,已不复存在。

在上述社会环境下,为了解决群众的安全宣传培训难题,魏焕启创新举办“老街坊安全课”,召集附近平房居民,讲解如何识别生活中的安全隐患,演示灭火毯、烟感报警器等消防器材,培训火灾逃生技巧,开展灭火器实操练习。通过上门培训,实实在在手把手地教会居民应急知识,学会自救互救,相较于传统的宣传形式,更具有现实意义。居民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掌握自防能力,不断提升辖区本质安全。北京日报、东城融媒体先后报道了老街坊安全课活动。

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面临同样的难题。安定门有600余家单位,以规模以下餐饮、零售、社会旅馆和美容美发等为主,业态低端,安全生产投入少,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魏焕启创新举办“店长课堂”,定期组织经营者参加安全培训,讲解经营场所风险隐患,培训安全操作规程,传授员工管理和培训经验。店长课堂活动,受到辖区单位的欢迎,以及市、区媒体报道。

魏焕启深刻认识预防的重要性,参与创作小品剧《代价》,获得“2023年北京市应急管理优秀公益宣传作品”创意视频类三等奖。2024年,安定门街道在东城区“安全有我”主题宣教活动中荣获优秀组织奖。

魏焕启为快递小哥讲授安全知识

四、根植为民情怀,应急救援冲锋在前

安定门作为老城区,由于在早期的城市建设或开发中,未将消防纳入整体城市规划中,随着城市的不断开发扩展,将其纳入改造区域但又未开发,其建筑相互毗连,建筑耐火等级极低且无安全保障措施,极易发生火烧连营危险,加之道路崎岖狭窄,又无消防通道,消防车辆很难进入,一旦发生火灾给扑救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为解决灭火救援的难题,打通应急末梢,魏焕启牵头建立微型消防站,全力保障微型消防站全天候运行。针对突发火情,微型消防站按照“一分钟反应,三分钟到场,五分钟处置”的工作要求,发挥机动迅速的优势,调度巡防队员快速到达现场实施灭火,在黄金救援时间内控制住小火,阻断了火势蔓延成灾。得益于初起火情的控制,辖区火灾发案量明显下降。

在做好应急救援的同时,魏焕启指导微型消防站热情帮扶居民,当好群众“服务员”。微型消防站经常帮扶胡同内老年人、残疾人,定期上门清理家中的杂物,帮助搬运家具等大件物品,获得群众认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