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0212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发布日期:2025-11-13 14:20
【字体:

李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北京市防汛减灾能力”的提案收悉,我们会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通信管理局、北京气象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完善防汛减灾有关制度

(一)《城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修订工作计划

我市2016年发布《城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所引用的国标《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已于2021年进行修订,《北京市水文手册-暴雨图集》也正在进行修订。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已经开展《城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修订的相关配套研究工作,本次标准修订工作计划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增加2014年至今的降雨资料,研究北京市各地区暴雨变化特征,细化研究各暴雨分区的暴雨强度公式及雨型。二是对标《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等相关标准,修订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及下凹式立体交叉道路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标注。衔接新版《北京市水文手册-暴雨图集》,修订水文手册的不同重现期雨量分配过程。

此外、北京气象局计划基于多年观测数据,修订分区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助力提升城市管理韧性。

(二)其他防汛减灾有关制度制定情况

一是完成水利工程、山洪地质灾害、城镇内涝、旅游景区、市政基础设施、城镇房屋和在建工程等7类《防汛隐患排查治理规范》系列地方标准制定,并于2024年4月1日起实施。二是在复盘总结近年来汛期降雨应对的基础上,开展防汛应急预案修订工作。立足重大风险灾害应对,固化成功做法,细化极端降雨情况下防汛突发事件指挥调度和响应措施。三是制定印发《暴雨、洪水和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期间人员避险转移指导意见》、《北京市山洪地质灾害险村防汛工作管理办法》、《北京市防汛值班工作规范》、《北京市巡堤查险与抢险分工规定(试行)》、《北京市应对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标准内洪水和超标准洪水调度工作程序(试行)》等制度文件,提升防汛工作规范化水平。

二、加强山洪沟治理

一是市水务局编制实施《北京“23·7”极端强降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水务专项规划》,积极申请国债资金支持,组织相关责任主体全力推进永定河山峡段、卢三段、卢梁段综合提升工程,同时组织房山区、昌平区、门头沟区、怀柔区、密云区等开展区级主要河道提升治理工作。另外,永定河、拒马河、大石河等流域控制性防洪工程已列入长远发展类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前期工作。

二是开展了全市山洪沟危险区划定及等级划分工作,以不同降雨情景洪水淹没推演为基础,评估洪水淹没范围内危险等级,确定四级危险区影响范围。在危险区等级划定的基础上,由市区两级水务局牵头,各属地配合,结合危险区内建筑房屋白膜数据,开展危险区范围内人员信息采集工作,形成不同山洪预警等级的人员避险转移清单,并可据此填报实际转移情况,支撑山洪避险转移精准化。

三是为满足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及流域系统治理的迫切需求,弥补大石河上游缺乏控制性工程的短板,确保山洪得到有效管控,计划新建二道河水库,总库容7600万立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以及配套的自动化信息化工程等。二道河水库建成后,将重塑我市西部山区防洪整体布局,对燕房组团、平原地区乃至涿州市的防洪安全产生深远影响,通过二道河水库拦蓄洪水,将显著降低下游河道行洪压力。此外,2025年还开展门头沟区田寺小流域房山区蒲洼沟小流域、怀柔区二台子小流域、延庆区永安堡小流域、密云区苏家峪小流域等5个山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计划于2025年年底完成治理。

四是以应急委名义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社会动员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应急管理社会化三年行动计划》,全市范围开展应急管理社会动员“一区一特色”创建活动。初步形成了以应急志愿者、社会组织、“应急响应人”为主的业务框架,集训“应急响应人”、应急志愿者、应急管理社会组织骨干近万人;建成了市-区-街道(乡镇)应急志愿者队伍三级体系,全市所有街道(乡镇)均组建了应急志愿服务大队并组织了骨干轮训。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韧性

一是针对灾害高风险区域,从通信基础设施选址、机房防护、线路建设等方面增强容灾抗毁能力,针对性采取迁址、垫高、设施设备加固、设备冗余等保护措施。如利用门头沟G109高速地势高特点,完成光缆逃生路由建设,与地面普通路由互为备份,提升了通信基础设施韧性,为区域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创新性组织堡垒基站建设。在房山区、门头沟区、昌平区灾害易发乡镇创新性建设堡垒基站,堡垒基站具有更强的抗灾设防能力,机房选址位置高,抗震设防烈度达到9°,抵抗风压不小于0.65KN每平米,采用“光缆+卫星链路”双传输系统,配备大容量高性能蓄电池及自启动油机,能够确保极端天气下或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持续提供稳定可靠的基础通信服务。

二是“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后制定印发《关于加快灾后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灾后农村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支持政策,如期保质完成农村街坊路、路灯、公厕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任务。下一步,将结合“百千工程”加快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工作,引导农民群众因地制宜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实现“内”“外”兼修。有计划地对农村污水、供水、厕所、道路等老旧基础设施进行有序更新,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

三是初步构建了由3部测雨雷达、地面雨情和水情监测站网组成的“三道防线”监测体系。针对“23·7”出现“三断”情形,在全市774个防汛险村安装汛情监测站,实时监测天气六要素,采用4G+北斗双模通信技术,确保在极端天气下,监测数据可正常回传,保障偏远地区汛情监测不间断。在全市352条山洪沟道建设地埋式水位计,实现山洪沟道水位监测全覆盖;在137条重要山洪沟道加装图像监测设施,实现重要山洪沟道水位图像监测全覆盖,进一步提升山洪沟道监测预警能力。对现有水文站提档升级,引进现代化先进监测技术,提升全量程水文监测感知能力和防灾抗灾容灾能力,确保应对极端天气和不同洪水量级能够测得到、报得出。

四是强化卫星设备配备。全市941个山区村(门头沟、房山、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已完成卫星电话配备全覆盖,共计配备卫星电话1565部。市应急局已会同市通信管理局在今年汛期前,对全市山区村卫星电话使用人进行了卫星电话使用管理培训。同时,进一步加强卫星电话的日常使用管理和运维保障,确保卫星电话在汛期等灾害风险重点时期发挥应急通信“保底”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健全完善首都防汛体制机制,持续提升防汛减灾能力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本市防汛减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

                                              202561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