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大十六届三次会议第0113号建议的答复意见

发布日期:2025-11-13 14:19
【字体:

路林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软硬件协同,推进韧性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的建议收悉。我们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以规划编制为引领,系统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一)务实编制韧性城市建设相关规划

全面衔接《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以下简称“《空间规划》”)为“设计图”,按照“施工图”标准,正在推进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相关规划编制工作。有效结合应急管理“软件”与城市空间“硬件”,推动韧性城市建设模式创新,在《空间规划》构建的韧性城市空间体系基础上,重点推动韧性城市组团建设,围绕应急指挥、应急供水、应急能源、应急通信、应急避难等十个方面,细化具体工作措施。

(二)创新构建韧性城市标准体系

2024年,在全国范围内首次编制印发 《城市韧性评价导则》《社区韧性评价导则》两项地方标准,从空间、工程、管理和社会四个基本维度,构建首都城市和社区韧性评价三级指标体系,填补地标空白。分年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城市韧性试评价和社区韧性压力测试,对不同时间节点首都城市韧性进行分析,梳理我市发展进程中韧性指数,总结经验,提出改进重点。2025年,正在开展韧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分析研究标准化要素及标准体系框架,推进各行业领域制定韧性建设标准,全面提升城市管理韧性。

(三)系统设计韧性城市建设“施工图”

逐步构建完善首都韧性城市实施引导体系,立足首都安全保障要求与超大城市规模特点,聚焦重大风险灾害应对,在市韧性城市建设相关规划、韧性城市标准体系基础上,从多维度逐步完善、积极探索,构建韧性城市系统治理框架,包括建立极端灾害行动计划、韧性城市组团规划指引、重点工程重大研发项目库,以及开展先行先试示范建设、研究配套支持政策等。2022年起连续四年制定我市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工作要点,将韧性城市理念与“水电气热通信”等城市生命线工程、“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提升、洪涝及地震等重大灾害防范应对等具体业务相结合,累计明确180余项重点工作,以明确的实施路径“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二、以重大风险灾害为索引,开展韧性城市建设

(一)制定极端灾害应对行动计划

结合市韧性城市建设相关规划编制,在系统分析我市重大风险灾害特征基础上,选取罕遇地震、极端洪涝、极端天气三个巨灾场景,按照防范、抵御、恢复逻辑,规划全市应对计划,梳理韧性城市建设硬件、软件需求。以地震灾害为例,划分“测、防、救、快速恢复”四个环节,分别梳理现状、分析不足、提出韧性提升策略,构建罕遇和极罕遇地震下防震体系。

(二)开展硬件设备科技攻关研究

小切口开展科技赋能韧性城市建设课题研究。针对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应对及灾害恢复重建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申报市科委解绑挂帅韧性城市建设课题,攻关研发三断情景下人员避险转移通讯快速联通装备。成立以市应急局主管局领导、应急部相关司领导为组长,市区相关部门等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全方位推动课题实施与落地。下一步,将围绕韧性城市建设场景,充分挖掘重大风险灾害应对各环节中的设施需求,谋划一批重大研发、重点工程任务项目。

三、以转换机制为依托,保障平急两用设施有效利用

(一)推动平急转化预案体系和演练机制落地

在平急两用项目建设的同时,市发展改革委针对公共卫生事件、防灾减灾等不同应用场景,指导各单位分设施种类、分预警等级编制应急预案体系。指导各单位结合实际,分领域有重点的开展学校场所应急疏散安置演练、大型超市应急逃生演练、宗教活动场所消防疏散演练、高层消防灭火及救援疏散应急演练、高层逃生及火灾扑救演练等模拟推演和实战演练,有效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效率,确保“平急两用”设施、机制即时切换。

(二)推动“平急两用”信息化平台建设

以信息化手段提升设施平急转化效率,尽快形成应急保障能力。结合现有应急指挥系统,搭建全市“平急两用”智能信息管理平台,将“平急两用”设施纳入全市智慧应急体系。着力整合形成市级“一平台”(智能信息管理平台)、“一单”(设施资源清单)、“一图”(设施分布图)、“一表”(启用流程表)。目前,正在推进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已初步完成应急指挥一张图建设,正在梳理全市“平急两用”基础设施资源、分布点位等信息。

(三)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平急转换建设

开展室内应急避难资源调查评估,为室内型应急避难场所高效平急转换奠定基础,研究制定调查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筛选出“优先转换”“备选转换”和“不宜转换”的室内避难资源,形成资源调查单。2024年对门头沟等九个区潜在室内避难资源开展了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2025年将继续组织城六区及通州区避难资源调查评估。以标准为指引高质量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平急转换工作,在2023年发布应急避难场所分级及分类、场址及配套设施、评估导则3个地方标准基础上,2024年起草完成《室内型应急避难场所平急转换技术要求 宾馆》、《室内型应急避难场所平急转换技术要求 中小学校》、《应急避难场所运维技术导则》等报审稿,目前正在履行报审程序。2025年,正在研究制定《室内型应急避难场所平急转换技术要求 体育场馆》。

四、与城市空间相结合,建强韧性城市管理体系

结合市韧性城市建设相关规划编制,深化软硬件融合的组团、街镇、社村建设。建设39个自给自足、协同互助的分布式韧性城市组团,提升与之相匹配的社会治理效能,增强组团内指挥体系、治理体系、恢复体系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建立平急功能复合的空间资源台账,满足组团内受灾人员的临时安置需求。差异化推进街镇单元韧性建设立常态化韧性体检评估机制,强化隐患排查治理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建立应急物资台账,保障在极端灾害事件发生后镇街实现三天内物资的有效储备。建设覆盖城乡的韧性社村生活圈,重点提升自适应、自组织能力聚焦大面积断水、断电、断路、断通信等极端场景,以村社为单元形成风险管控、弱势群体分布台账,落实“七包七落实”避险措施。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

                                              202569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