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应急管理局防灾减灾救灾科

发布日期:2024-12-13 14:01 来源:北京市应急管理局
【字体:

通州区应急管理局防灾减灾救灾科负责通州区灾害统计、风险分析、隐患治理、指挥调度等工作。

作为北京市唯一开展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试点工作的区域,科室牵头建成通州区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投入近4千万元,共享接入224个燃气、90个供水、136个热力等点位的监测数据,同时新建5座桥梁、135个排水管井的感知设备。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通过专业的公共安全风险模型和专家研判,构建了城市安全风险动态感知、分级分类、协同联动、科学高效的闭环应急处置机制。截至2024年11月底,平台上线运行以来成功预警295起各类城市安全风险隐患,为应急管理部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提供了辅助决策支持,为行业部门做好本行业安全风险监管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为风险责任单位的快速处置、复盘总结、提升本质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北京市通州区应急管理局防灾减灾救灾科集体合影

一、忠诚担当,素质过硬,全心履行职责使命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任务繁重,以前多个部门分别负责,现在全部集中在一个部门的一个科室,不仅需要承担大量文字撰写工作,如区级预案、方案、机制、报告、总结、通知等各种材料,同时还包括诸多如风险分析、灾害统计、隐患治理、指挥调度等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具体事务性工作。

面对大量繁重的工作和急难险重的任务,该科室始终坚持讲政治、识大体、顾大局,切实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积极适应新形势下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立足于构建应急管理长效机制,冲锋在前,主动作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圆满完成既定职责和各级部门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全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效,应对处置各类自然灾害能力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2022—2023年度,科室牵头开展的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位列全市前列并得到国务院普查办的高度评价;副中心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央视和应急管理报对此进行了报道;全区防汛和救灾物资保障工作成效显著,得到市应急管理局的肯定和表扬。

二、不畏困难,敢打硬仗,出色完成普查任

“首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该科室自组建以来打的第一个硬仗。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不仅普查数据量十分庞大(涉及全区23个行业部门和22个街道乡镇的各个方面),而且无任何经验可循、无基础资料,为出色完成工作任务,该科室克服时限紧、人员少的困难,迅速成立工作专班,按照“科学统筹、周密部署、逐步开展”的工作原则组建区“1+8+15+22”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各级普查人员1700余人开展普查技术培训16次,制发各类指导性文件70余份,召开各类普查会议10余次。调查人员历经两年时间共计收集各类普查数据23000余项,后经审核,数据合格率达到100%,在全市名列第一。

对通州区梨园镇避难场所建设管理情况开展调研检查

由于普查工作成绩突出:一是通州区被选为全国“一省一市”试点单位,配合市普查办率先完成试点评估区划工作。二是国务院普查办和市普查办对通州区普查工作给予了肯定表扬,通州区普查工作经验和做法在全国进行经验推广并在全国普查会议上进行典型发言,央视等相关媒体对通州区普查亮点工作进行了报道。

在此项工作的基础上,率先建立了全市首个历史灾害灾情数据档案,编制了历史灾害一张图,同时为了实现普查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通州区建立了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并与城市生命线预警监测系统工程进行有机融合,通过智能化系统有效提升了区域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三、精心谋划,科学部署,确保汛期安全稳定

由于通州区地处北京东南,位于九河末梢,承担上游行洪任务,全市90%以上的雨/洪水经16条河道进入通州区并出境,此次台风过境通州区的防汛任务十分艰巨。2023年7月29日20时至8月2日8时,受第5号台风“杜苏芮”的影响,通州区迎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北京出现了14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降雨持续了上百小时,全区过程平均降水量达到202.2毫米,比2012年“7ž21”特大暴雨(平均降雨量152.32毫米)还要多三成,累计最大降水量达到278.8毫米,导致全区多处出现严重积水情况。

会同区领导进行指挥调度应对台风杜苏芮过境

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该科室全体人员沉着冷静、科学有效地应对,及时下达了各项防汛工作指示,提前发布强降雨应对通知,及时启动防汛红色预警响应,统筹做好会商研判、指挥调度、抢险救援等各项工作。降雨过程中累计组织会商、调度20余次,下达工作指令12次,协调支援力量9次,督导街道乡镇和相关部门解决因台风影响降雨导致的群众诉求1610件。其中:降雨导致房屋滴漏993件、道路坑洼积水276件、降雨衍生相关诉求199件、安全隐患类71件、地下车库/地下室漏水47件、降雨导致树木折断/倾斜24件。

面对百年一遇强台风引起的降雨,该科室克服人员少,工作量大的困难,全体9名同志120多小时吃住在办公室,全力以赴应对防汛工作,平均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最长连续40小时不眠不休,充分彰显了“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应急人精神,确保了此次台风过境通州区未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和重大财产损失事件。后续该科室还深入开展“23ž7”极端强降雨复盘工作,形成《北京市通州区应对“23ž7”强降雨复盘报告》,同时印发了《“23ž7”强降雨后防汛能力提升工作建议清单》,工作建议清单共5大类、32项任务,为下一步全区防汛工作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四、敢为人先,勇于突破,打造副中心安全品牌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副中心试点开展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决策部署,2022—2023年度,该科室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积极开展通州区创建工作,先后创建了由36个行业主管部门和各街道乡镇政府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发了联席会议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和任务考核制度;明确各单位、各部门的任务分工和具体考核标准;提炼形成了以“强化安全源头治理、健全城市安全防控机制、提升城市安全监管效能、强化城市安全保障能力”为核心的创建原则,为全区创建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为了确保创建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先后组织行业专家开展创建工作专题培训和咨询答疑活动,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全区各类创建责任单位上报材料进行多轮严格分析把关和实地走访核验,形成500万字的创建成果材料。

创建工作前后历经2年细致周密的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通州区统筹安全与发展意识和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市、区相关领导予以肯定和表扬。一是被国务院安委办选为全国18个开展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试点工作的城市(区)之一。二是通州区作为全市创建工作的唯一代表在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上进行典型发言。

五、多措并举,开拓创新,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2023年以来,科室先后统筹开展韧性城市建设和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工作,积极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系统等科技手段,提高城市安全韧性,实现城市安全综合管理实力新跨越。

首先是完成了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接入50平方公里(老城区)范围内的224个燃气点位、90个供水点位、136个热力点位的监测数据,同时新建5座桥梁、135个排水管井的感知设备,建立安全风险预警精准分析、快速响应和高效处置的应急闭环管理新机制,打造通州区城市安全风险管理新模式,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手段和应急处置能力,央视“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栏目先后对这方面工作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报道。

再是依托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积极探索建设“防汛一张图”专项应用系统,在城市主干路、河道出水口等部位新建135个雨水管线监测点位,对液位、流量实时监测,分析判断管线断流、满溢、阻塞等情况并进行预警。同时充分接入雪亮视频、气象监测、河道及下凹桥监测等数据,从风险监测、视频监控、事件处置等方面,全面提升防汛工作的科学化和智慧化水平,筑牢防汛“安全堤”。

关闭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