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022号建议的答复意见

发布日期:2024-12-11 16:24
【字体:

陈静代表

提出的关于极端气候自然灾害区域协调机制、预警机制的建议收悉,我们会同气象、水务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洪涝灾害防范应对

(一)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编制《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北京市规划》及水务、应急等专项规划,按照京津冀一体化推进跨区域河道治理的思路,贯彻“上蓄、中疏、下排、有效治洪”的原则,整体提升流域防洪排水能力,确保“一核两翼”防洪安全。在永定河流域,推进永定河堤防加固,启动永定河上游陈家庄水库(群)以及重要支流水库前期工作。在大清河流域,强化京津冀三地流域统一规划,统筹上下游防洪标准,加快拒马河、大石河综合治理,力争开工建设二道河水库,启动拒马河控制性防洪工程前期工作。在北运河流域,加快建设温潮减河,推进北运河堤防达标治理,力争开工建设西峰山水库、钻子岭水库,加快完善“通州堰”防洪排涝体系。在潮白河流域,推进河道防洪达标治理,实施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坝下河道整治,推动密云檀新刘河、顺义城南新河建设。2026年汛前,实施永定河、北运河、温榆河堤防加固60公里,启动潮白河等550公里河道综合治理。目前正全力推进永定河山峡段、卢三段、卢梁段综合提升工程,北运河副中心堤防加固工程和潮白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等骨干河道治理工程,同时组织房山区、昌平区、门头沟区、怀柔区、顺义区、密云区等开展区级主要河道提升治理工作。另外,永定河、拒马河、大石河等流域控制性防洪工程已列入长远发展类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前期工作

(二)完善避险转移和救援计划。在汛前检查中督导各山区严格落实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汛前完成各级防汛指挥长人员调整,明确河道、水库(塘坝)、闸站、蓄滞洪区、地灾点、山洪与泥石流沟道、涉山涉水景区、避险点等山区防汛重点部位防汛责任人,做到台账清,责任明,及时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示。印发《暴雨、洪水和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期间人员避险转移指导意见》,协调相关专项分指加强山洪泥石流沟道、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落实“七包七落实”避险措施和应急避险场所,发放防汛避险宣传材料,印发避险转移明白卡,指导山区居民做好灾害避险转移。

在市应急委“1+21+16+N”组织体系框架下,落实《关于加强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的若干措施》及配套方案,《灾害事故应急指挥调度与处置总体方案》《突发事件交通秩序应急保障方案》等制度文件要求,建立健全市级统筹调度、区级属地实责、现场专业处置的“1+14+3”应急指挥模式深化推进“智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推动应急资源整合和力量协同联动实现多场景运用“一张图”。运用京办应急指挥调度群,实现扁平化指挥调度。汛期,立足现有1+7+5+16+N”的防汛指挥体系总结“23·7”应对实际,进一步夯实央地联动机制将中部战区、北京卫戍区、武警北京市总队负责同志纳入副总指挥层级,明确市防指领导职责分工提升巨灾应对及城市韧性水平。

(三)加强宣传和教育。主汛期前指导完成全市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险村防汛避险转移演练,同步更新各险村降雨应对行动指南。针对14类气象灾害分别制定公众提示信息模板,拍摄社会公众“看得明白、听得懂、用得上”的科普视频,增强预警和安全提示信息针对性、实操性。对接市委宣传部和全媒体发布,提高传播的覆盖面和科普宣传效果,把预警信息有效转化为防范应对行动。

二、京津冀协同机制

(一)强化流域防洪规划。配合水利部海委编制海河流域防洪规划,并同步开展北京市防洪排涝规划修编工作。以流域为单元,建立完善分区域专项洪涝风险应对和韧性评估制度,强化京津冀三地流域上下游洪水防御应对协同机制。

(二)强化会商和联演联训。充分发挥京津冀联合办实体办公的作用,加强应急管理领域的沟通协商,定期研究解决应急管理领域协同联动中存在的短板问题。进一步强化极端天气气象会商,研判分析雨情、汛情、险情、灾情,实现信息实时共享。组织开展汛期联合查勘,提升协同联动和防范应对工作水平。重点围绕防汛、地质灾害等领域,联合开展区域间综合应急演练,提高协同合作意识和联动响应能力。强化应急资源共享,探索推动京津冀三地应急指挥平台互联互通,为复杂巨灾场景下开展区域联合指挥、协同响应奠定基础。

(三)强化毗邻地区灾害应对和救灾协同。推动签订京津冀三地应急管理领域专项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应急指挥协同调度、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联合救助、文化交流等全要素的工作重点。强化细化毗邻地区应急联动,加强重大风险联防联控,联合开展跨区域、跨流域风险隐患普查,建立健全区域间统一的应急指挥调度、灾情速报、应急物资协同调拨等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京津冀三地协同响应的启动条件、响应流程和效果评估。

三、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一)提升气象监测预警水平。持续完善北京超大城市三维立体综合气象观测站网,滚动修订《北京市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设计方案》,将地面观测站网水平分辨率由5.8千米加密到2.5千米,垂直观测站网水平分辨率由74千米加密到20至30千米,提高雷达的精细化观测水平,强化多源探测资料在预报预警中的应用。持续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极端天气预报预警中的运用,加大对灾害性天气分析、应对气候变化、基于人工智能的客观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投入,提升分区、分时段、分强度预报预警能力。重点加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短临降水模型研发和客观预报技术研发,提升0-12小时极端降水天气预报准确率。

(二)打造水情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巩固既有技术手段、新技术段和备用传统技术,构建由气象卫星、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水文模型共同组成的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优化水文站网布局、结构、功能,持续迭代优化耦合链接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业务模块,推进数字孪生试点项目建设,加强水文、气象、地灾监测网络融合,强化海河流域雨水情实时共享。

(三)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印发《北京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从规范化、协同化、信息化、社会化四个方面,安排11项主要任务31项具体工作,系统提升市、区两级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精准度、及时性和联动性,推动建立“上下贯通、资源共享、安全畅通”的全市预警信息发布体系。目前已接入市级气象、地质灾害、洪水、森林火险、空气重污染等预警及安全提示信息,并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电台、电视台、门户网站、公交地铁移动终端、楼宇电视、户外显示屏、手机短信、手机APP等30多个渠道向社会公众广泛发布,同时通过12379预警信息发布专用号码面向全市各级应急责任人发布。

陈代表,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今后继续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

                                                         202462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