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1398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发布日期:2024-12-11 16:23
【字体:

左小兵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研究编制北京市韧性村镇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的提案收悉。我们会同市生态环境局和市农业农村局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村镇韧性提升情况

(一)增强村镇治理韧性

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等管用有效的乡村治理方式计划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强人员力量配备,厘清基层应急管理权责事项,落实基层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任加强农村网格化管理,完善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开展村级议事协商示范点建设,推动农村议事厅覆盖率达到95%。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深化接诉即办、“每月一题”,强化主动治理,破解一批农村地区高频共性问题。持续开展农村自建房、道路交通、燃气、消防、农业生产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治理,促进农村和谐安宁。

(二)增强村镇产业韧性

研究制定《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北京市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21—2025)》和《北京市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积极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数智农业、新型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明确通过持续做实基本盘、做强特色盘、做优创新盘,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深入实施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开发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线路。优化农村商业布局,改造升级农村便民商业网点,提升乡村消费便利度。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保鲜设施布局,促进城乡冷链网络双向融合。

(三)增强村镇生态韧性

编制《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专项规划(2021年-2035年)》及其实施方案,在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生态系统监测评估、土壤污染防控等方面落实规划任务。编制了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明确将通过绿道、水网、通风廊道等将山区与平原的森林、湿地、公园、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串联,构建全域连通的大尺度生态廊道网络。推进“千村千林”建设,2024年计划新增50个首都森林村庄,完成20个绿隔地区郊野公园功能提升新增村头片林100处。

(四)增强村镇设施韧性

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行动方案》,经过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配备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制定小城镇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把重点小城镇打造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枢纽节点。规范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应急避难场所布局体系明确了各村(社区)至少规划建设1个应急避难场所,结合覆盖人口规模,细化明确不同灾害情景下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物资配备标准持续提升山区农村应急通讯保障能力,在主汛期前为774个山区险村配备卫星电话。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24年计划推动50山区村庄供水站标准化改造,完成50个村庄污水治理,建设300公里“美丽乡村路”。推进300余户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1万余户农抗震节能改造。

(五)增强村镇服务韧性

制定印发乡镇风险管理指南,在部分乡镇探索开展风险管理指南应用试点。研究制定《北京市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工作规程》,明确各类受灾人员救助工作的办理程序、有关要求。宣贯《自然灾害应急期集中安置人员救助要求》,编制区级突发事件应急救助预案。编制应急管理社会动员专项预案并组织应急社会动员演练,培育基层“应急第一响应人”。针对60个市级防汛险村,编制行动指南,指导村民在山洪和地质灾害预警发布后有序转移。

二、韧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构建情况

为切实做好首都韧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构建,按照韧性城市建设工作要求,结合韧性城市建设实际需求,初步构建了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三级标准体系框架。同时,将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及社区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作为韧性城市标准体系的2项基础性技术标准,优先纳入编制范围。

(一)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构建了城市韧性评价三级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按照《指导意见》一级标题设置,包括空间韧性、工程韧性、管理韧性和社会韧性4项指标;二级指标按照《指导意见》二级标题设置,并增加了人口基本属性和京津冀协同能力2项指标,共计21项;三级指标根据78项任务分工,设置了平原地区开发强度、户年均停电时间、应急预案体系、人口基本属性等87项指标,其中定量指标62项、定性指标25项。

韧性城市评价体系每项三级指标的打分档级分为A、B、C、D四个档级,A档90分(含)~100分,B档75分(含)~90分,C档60分(含)~75分,D档60分以下。定量指标采用先定档后专家组评分的方式确定,定性指标由专家组直接评分确定。

基于现有可采集到的数据,分别对2022年北京城市韧性,以及不同时间节点城市韧性(对应四个不同时期五年规划)进行试评价,梳理我市发展进程中韧性指数,分析改进重点。同时,项目组还对2022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座一线城市的韧性水平进行了试评价,四座城市韧性指数分别为89.46、85.42、82.08和82.38,首都城市韧性水平较好。

(二)社区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该工作与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同步开展,在充分借鉴安全社区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基础上,构建了社区韧性评价三级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按照《指导意见》一级标题设置,包括社区空间韧性、社区工程韧性、社区管理韧性和社区社会韧性4项指标;二级指标综合考虑《指导意见》二级标题和基层社区实际工作,设置了防灾避难空间、建筑工程、组织领导、社会能力18项指标;三级指标根据78项任务分工,设置了容积率、房龄结构、网格化程度、家庭应急能力等57项指标,其中定量指标37项、定性指标20项。

验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采用与城市韧性评价相同的计算方法,初选了首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生态涵养区等5个典型社区,开展社区韧性试评价工作。通过社区座谈、调查问卷、数据检索、模拟仿真、专家评价等综合方法,采集东城区建国门街道、通州区九棵树街道、顺义区胜利街道和旺泉街道、石景山区金顶街街道基础数据。评价结果表明,上述5个街道的韧性指数得分分别为86.4、83.9、81.4、82.3和80.3,韧性水平均为良好等级。其中,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在各个维度的韧性水平都相对较好,因此其韧性指数值最高。

、下一步工作安排

“23·7”受灾严重的门头沟区、房山区选择6个典型社区(村),开展社区韧性压力测试,采集分析社区空间、工程、管理和社会4个维度的基础数据,开展社区(村)韧性综合评价,并根据初步评价结果和您的建议加快推进韧性村镇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

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今后继续关注支持北京韧性城市建设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

                                                            2024年6月2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