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大十六届二次会议第0667号建议的答复意见
李丽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注韧性村镇建设,提升抗灾能力”的建议收悉。我们会同市农业农村局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推动村镇基础设施灾后恢复建设
一是进一步提升乡村公路网防灾能力。2024年汛前完成了灵山路、新泗路、涞宝路等300公里县道联络线修复,完成1114公里乡村公路整修,全面恢复西部山区公路网体系。推动乡镇公路与“三横三纵”主通道联通,建设326公里县道公路,确保每个乡镇有两条三级以上进出通道。充分利用现有公路线由,根据道路地质水文条件,因地制宜、适度提级改造红南路、南雁路等道路250公里,形成覆盖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门头沟、房山等7个区,总长约390公里的山区路网环线,增强山区路网连通能力,整体提升山区路网韧性。因地制宜将山区公路“翻山越岭”设计改为“穿山越岭”,提升安全性和快速通达能力。进一步优化完善山区公路功能标准清单,在易受水灾、地灾的路段,适当提高路基、桥涵、安全设施建设标准,有效增强山区公路抗灾能力。
二是进一步提升供水设施保障能力。着力优化城乡供水格局,完善供水设施体系,大幅提高供水保障能力,构建安全可靠的供水体系,逐步实现平原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适度提高供水安全防护标准,建设一批乡镇骨干水厂及配水管网,拓展集中供水厂供水范围。加强平原区骨干水厂互联互通,形成“管网互联互通、多座水厂联供”城镇供水格局。采取“城带村”“镇带村”方式,推动城镇公共供水向农村地区延伸。加快推进山区饮水安全保障工程,科学布局建设清水池、储水窖等存水设施。
三是进一步提升山区通讯保障能力。2023年底前,已恢复重建6428个基站、1164个铁塔以及6648公里光缆,完成800M政务专网千河口、六渡、三渡基站以及三渡直放站、有线政务专网(房山—门头沟段)受损光缆的复建工作。不断提升室内、地下场景及铁路、高速公路沿线5G网络覆盖水平,计划2024年底前实现灾区行政村5G网络及光纤宽带全覆盖。利用卫星通信等方式构建空天地一体的通信保障体系,提升山区手机通讯信号的稳定性与可靠性,2024年主汛期前实现部分灾害高发地区乡镇配置卫星电话,提升应急通讯保障能力。利用高速公路、骨干道路以及山体布设通信和政务专网光缆,对骨干链路进行自愈环网优化。完成一批堡垒基站交付和开通,确保灾区相关乡镇具备抗巨灾能力。
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一是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制定小城镇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把重点小城镇打造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枢纽节点。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50个山区村庄供水站标准化改造,完成50个村庄污水治理,建设300公里“美丽乡村路”。优化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检查考核机制。规范宅基地及建房审批管理,提升农宅建设品质。扎实推进300余户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和1万余户农宅抗震节能改造。实施一批城中村改造项目。推进农村地区电动自行车、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推进镇村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提升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二是扎实推进“百千工程”建设。强化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示范片区规划引领,着力提升乡村风貌水平、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片区互联互通水平。突出梯次推进,重点建设100个左右示范村、1000个左右提升村,以示范村创建为牵引,带动提升村补短板,引领2000个左右村庄巩固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突出示范创建,把握风貌提升、业态多元、连片发展三个维度,坚持“生态共建、产业共链、设施共享、品牌共创”,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突出地域特色,重点围绕三条文化带等特色区域,布局一批示范村、提升村,推动示范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组团式发展。
三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新增50个首都森林村庄,完成20个绿隔地区郊野公园功能提升。推进“千村千林”建设,新增村头片林100处。持续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开展农村户厕粪污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试点推进农宅光伏发电、分布式能源、低碳村庄建设。完成3000户以上山区住户清洁取暖改造,有序做好清洁取暖设备使用到期更新工作。
三、持续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一是提升基层灾害应对自转能力。计划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坚持底线思维,立足断电、断路、断网、断水、断供等极端情景,充分发挥村两委、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利用无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手摇警报器、逐户通知等方式,将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受威胁群众,提倡“乡自为战、村自为战”。在房山区、门头沟区、昌平区的重点乡镇,开展基层应急能力试点建设,深入研究提升基层社会动员、避险转移、物资储备、装备配备、自救互救、恢复重建等全链条、全要素应急能力的具体措施。
二是推进应急避难设施建设。规范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应急避难场所布局体系,各村至少规划建设1个应急避难场所。加快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运维、平急转换等相关地方标准研究制定,完善应急通信、直升机起降等配套设施设置技术规范。结合覆盖人口规模,细化明确不同灾害情景下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物资配备标准,配齐食品和饮用水、净水设备和消毒片、应急移动电源、照明设备、卫星电话等通讯装备、紧急医疗药品物品、床和被褥等生活用品、自救互救的基本工具器械等应急物资。
三是建设基层应急响应队伍。推进党员在应急社会动员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在应急社会动员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把回村“双报到”在职党员作为基层应急社会动员的重要对象和依托力量。吸纳村干部、“双报到”在职党员、民兵、网格员以及志愿者等,成立村干部负责的“应急响应人”队伍,充实基层应急响应常备力量。加强预案演练,将基层应急力量参与应急救援作为相关预案的必要组成部分,要求各乡镇和村每年至少组织1次应急社会动员演练。
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今后继续关注支持北京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
2024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