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1295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陈春英委员:
收到您提出的基于“工业互联网+有限空间作业”,建立企业监测预警平台、区域应急处置平台和行业管理决策平台的提案后,我局进行了认真研究,并综合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提供的会办意见,现就有关情况与您进行反馈: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根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提供的资料,全市在工业互联网建设方面已构建“双跨+行业+特定技术”的平台体系,培育6个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2023年双跨平台动态评价中,航天云网位于第3位,排名前8的平台中我市企业占据4席,头部优势明显。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相关试点示范项目超过200个,数量全国领先。组织推动数字化转型贯标培训,遴选数字化转型贯标服务机构9家,确定首批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企业。在顺义区、海淀区、朝阳区、石景山区共建国家工业互联网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持续推进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京津冀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部市共建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形成集聚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的全技术产业链。启动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北京)运营,汇聚我国工业互联网领域顶级生态资源。
有限空间作为一种形式多样、分布广泛的特殊场所,在工业生产、城市运行等各个领域均有所涉猎,并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有限空间数量、作业量和从业人员数量确实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是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据统计,2006年至2023年,我市共发生有限空间事故85起、死亡147人、受伤95人。其中,较大事故13起,死亡49人,分别占有限空间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15.3%和33.3%,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北京市在强化传统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的信息化、数字化转型试点,探索建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数智化监管模式,促进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效能提升。
以下对顺义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进行介绍:
顺义区自2017年接连发生2起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后,深刻吸取事故教训。通过系统梳理市、区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特点,结合顺义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现状和需求,紧密围绕“作业安全风险防控”这一本质问题,从“辩、评、控”三方面重拳出击、多措并举,持续保持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高压态势,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并依托有限空间安全综合管理平台运行实施。
一是开展有限空间信息普查,并依托有限空间安全综合管理平台完善有限空间电子化“一本账”。为掌握区域内企业有限空间情况,顺义区自2018年起,就在全区开展了有限空间信息普查工作,初步建立了全区有限空间信息台账,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数据。2022年,全区再次开展信息普查工作,通过全面调动行业、属地和企业各方力量,对全行业领域的有限空间及有限空间作业信息进行系统普查。通过详细收集有限空间及作业关键信息,完成了全区范围内一次大规模、全方位的有限空间辨识,进一步全面、准确地掌握了顺义区有限空间及有限空间作业信息。同时,依托区“有限空间安全综合管理平台”,创新开发了有限空间信息普查直报系统,建立了有限空间及有限空间作业电子信息台账并实现动态更新和管理。
二是开展风险评估研究,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对全区有限空间作业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级并绘制风险“一张图”。顺义区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基于普查数据和实地走访,研究科学问题,综合考虑有限空间固有风险、作业风险和防控措施因素抵消,构建了基于有限空间类型、结构特征、存在物质危险性、作业内容和频次、作业管控措施等多源信息数据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分级标准。依托信息化平台,对单位有限空间和有限空间作业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和分级,并形成全区有限空间风险“一张图”。通过动态感知我区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并针对性地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我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效能得到了极大提升。
三是开展作业队伍安全生产条件确认工作,完善作业队伍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顺义区自2018年起,率先开展有限空间作业队伍的安全生产条件确认工作。基于作业队伍的基础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和装备的配备、人员资格和能力等方面建立评价标准,开展专业评价,提升辖区内从事有限空间作业相关队伍的安全生产条件。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对作业队伍进行动态管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作业队伍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四是开展系统化集成创新,探索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信息化、智能化工作。2020年,顺义区以“安全”为核心理念,通过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信息化技术手段,搭建起顺义区有限空间智能安全监管系统,实现了:有限空间管理台账动态更新;具备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条件队伍准入和退出;有限空间作业双审双监双见面审批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和关键环节线上留痕;作业现场视频实时推流和远程监控等功能。有限空间智能安全监管系统的应用,初步构建起企业、区域、行业一体化的有限空间作业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了有限空间作业审批流程、作业过程监管、作业数据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有效提升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监管效能。
基于委员提出的提案建议,以市应急局作为主办单位全面落实尚存一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
一是由于涉及有限空间作业的企业数量大,企业规模、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和管理基础不一,由应急管理部门主办建立全市层面的企业监测预警平台尚不具备条件。作为落实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一种方式,应急管理部门鼓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企业级的监测预警平台。目前,北京市排水集团、北京市热力集团、北京市燃气集团、中粮集团可口可乐公司等一些国有企业结合本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已经建立了本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实现有限空间管理台账、作业审批、作业现场的信息化管理。
二是涉及有限空间作业的行业覆盖面广,包括应急管理部门、城市运行管理部门、住房建设部门等众多行业管理部门,应急管理部门作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由应急管理部门主办建立行业管理决策平台尚不具备条件。可以从应急管理部门主管的工贸、矿山、危化品着手,研究探索建立本行业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决策平台。
根据委员提案意见和北京市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工作实际情况,分批推进以下工作:
以北京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的名义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若干措施》,其中针对有限空间作业智能化管理,提出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加快技术改造、推动科技创新,通过改进工艺设备,减少有限空间作业频次或作业人数,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例如,依托“企安安”等技术手段,管理有限空间台账,记录有限空间作业信息等信息化管理手段等。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
2024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