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132号建议的答复意见

发布日期:2024-12-11 15:58
【字体:

余尘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市应急保障能力的建议收悉。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并与市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反复沟通,梳理灾后基础设施建设、极端天气风险防控、韧性城市建设等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简要介绍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应对基本情况

2023年7月,我市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以下简称“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北京市作为现代化大都市,要经受得住这场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与全市人民尽锐出击、昼夜鏖战,全力打好防汛抗洪攻坚战,最大限度降低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有力地保障了首都安全。防汛关键期市委书记尹力、市长殷勇连续调度,市领导分工开展抢险救灾。中央财政、市财政迅速预拨下达救灾资金。抗御灾害成功实践再次诠释伟大抗洪精神,彰显我国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组织优势,充分展现首都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坚韧果敢、勇于胜利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正如您所说“城市对于暴雨、暴雪、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应当提前做好各方面防范措施,不可掉以轻心,否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可能会遭受损失。”

“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后,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恢复重建工作。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为前提,编制印发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设施保障水平全面提升”规划目标,提出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安全防护能力、应急保障能力超过灾前水平。组织形成覆盖水利工程、居民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乡村建设等领域的项目库。建立审批、实施、调度等工作机制,统筹推动恢复重建工程项目。目前,各项工程项目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进度基本达到预期。

针对“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专题学习贯彻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精神,研究部署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提升防汛综合应对能力和灾后重建水平的若干措施》,积极构建“以堤防为基础、以水库为骨干、以蓄滞洪区为依托”防洪排涝体系;强化山区基础设施韧性,因地制宜将山区主通道“翻山越岭”设计改为“穿山越岭”,与高等级公路同步建设电力、公用通信网、政务专网等随路市政设施打造防灾减灾救灾的复合型交通廊道;以中心村、重点村为主体,布局建设集道路、供电、供水、通信保障于一体的高韧性应急救援枢纽健全首都地区巨灾和常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完善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增强基层灾害应对自转能力。

二、有关工作落实情况

(一)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北京市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统筹发展与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适度超前、高效适用、智能绿化、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抓好提升城市生命线保障能力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应急储备设施建设主动探索“平急两用”实施路径等任务

下一步,一是持续推动基础设施领域恢复重建和功能提升。按期完成影响防洪的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恢复到灾前水平。加快推动功能提升类项目实施,完善水利、交通、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体系,适度提高安全标准,全面提升受灾地区基础设施的保障水平和抗灾能力。二是加强基础设施与防灾设施功能复合。研究改造提升现有公园、湿地,增加蓄滞洪功能,实现一地多用、平急两用。结合流域防洪需要,充分发挥抽水蓄能电站上库、下库防洪能力,完善区域防洪体系。结合山洪沟道治理,研究设置蓄水池,为山区防火防旱提供水源

(二)关于极端天气风险防控方面。市委、市政府从加强规划引领,聚焦重点地区提高基础设施韧性等方面研究编制《关于加强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若干措施》坚持系统思维,综合考虑极端天气引发的直接影响、次生衍生影响和社会影响,从多个方面落实风险防范应对措施

下一步,按照短期与中长期相结合、工程治理和应急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落实极端天气识别预判、预报预警、风险防范、应急预案、指挥调度、社会响应、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城市韧性等方面重点工作措施坚持抓主要矛盾、抓主要风险,重点推动落实极端降雨、暴雪、霜冻等应对工作具体措施,有效防范和提升极端天气综合应对能力。

(三)关于韧性城市建设方面。市委、市政府研究编制《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立足首都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握城市安全发展规律,积极筹划韧性城市建设重点任务。

下一步,一是在统筹拓展城市空间韧性方面,遵循“让”“防”“避”的原则,优化城市“硬件”空间布局,编制韧性城市空间规划;二是在强化城市工程韧性方面,注重提高建筑、生命线系统等城市“硬件”防灾性能,将韧性城市建设理念与城市更新紧密结合,编制城市更新条例及专项规划;三是在提升城市管理韧性方面,立足北京转型发展实际,探索构建城市和社区两套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开展城市韧性和社区韧性试评价。

总之,在提升基础设施灾害防御能力同时,更需要提升基层民众自救互救意识和避险转移能力,持续双向发力、综合施策才能更好实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工作理念,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余代表,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今后继续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

                                                              202462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