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0087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黄孝斌委员:
近日,收到市政府办公厅转来市政协会下提案“关于建设重点应急救援场景下应急融合通信能力的提案”。您提出的融合通信统一架构的研究,探索智慧应急信息指挥平台顶层设计,加快数据融合智慧化技术探索、研究多网、多源数据采集与融合技术,提升信息实时获取能力等工作建议,对做好本市应急管理工作,提升北京市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深表感谢。现将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应急处置现场信息,是应急管理的关键要素,在应对各种灾害事故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应急管理部成立后,我国应急指挥机构及组成部门、规章制度、人员编制、工作任务、层级关系等均发生深刻变化,不同权力系统之间以及部门之间形成以突发事件和危机全流程管理为主线的纵横交错复杂网络,亟需构建与“全灾种、大应急”相适应的应急救援指挥理论体系和多层跨域元一体化现场指挥运行与保障技术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应急管理部为牵头组织的多主体协同网络,提升多主体协同效率。为进一步提高应急指挥效能,需要针对大灾巨灾断网、断电、断路等极端实战环境,构建全局全过程应急指挥综合保障体系,实现应急指挥前后方信息共享。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首都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受各类风险因素影响,存在诸多产生突发事件的条件,且灾害种类多、损失重、影响大、连发性强、处置难度大;北京特殊的城市地位,决定了应急管理工作也有着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要求,灾害主体和救援主体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现场指挥协调的难度和资源调配的有效性,均远比一般的城市要复杂的多。
自2018年11月起,北京市先后颁布了《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应急响应赴现场工作方案(试行)》、《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协助市领导赴突发事件现场指挥处置的工作方案》、《关于各区应急局做好市领导赴突发事件现场指挥处置保障工作的工作要求》等多项针对性规范性文件来规范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为现场指挥部成立之前突发事件现场指挥处置“第一响应”提供标准化支撑;2019年发布的《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与处置管理办法》标志着北京市已经开始从统一应急指挥体系、科学设计应急响应流程、多方协同综合保障等多个方面开展体制机制标准化建设工作;2021年发布的《北京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21年修订)》对现场指挥部组织机构、编组、指挥权、指挥活动和指挥流程等内容进行界定,为不同类型、不同等级和不同管辖区域的突发事件现场指挥与处置提供标准框架支撑。我国应急指挥理论和模式范式尚没有建立,难以满足大灾巨灾高发频发应急管理工作需要,迫切需要构建现代化应急指挥理论体系,优化大灾巨灾应急指挥运行及综合保障体系,满足超大城市复杂灾害现场处置救援峰值需要,促进应急指挥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目前,我市已建立的现场应急处置系统包括:一是应急单兵系统,全面覆盖3个市级指挥中心、16区332个街道(乡、镇)和经开区,截至目前,基本实现了市领导关于“随时可看、随处可看、看得清楚”和“必要时由市委、市政府直接指挥调度到街道(乡、镇)”的明确要求;二是按照应急管理部相关要求,建设应急指挥专用窄带无线通信网,实现对本市370兆集群网络的集中管理,实现救援现场、市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部指挥中心三级终端语音互通以及本市800兆无线网络与370兆无线网络终端的分组语音互通;三是按照市应急指挥要求已为顺义、昌平、平谷、怀柔、延庆等5个区建设配备森林防灭火应急指挥车,具备卫星通信、现场音视频信息感知与采集、音视频会商与指挥调度、融合通信、辅助决策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了森林防灭火等移动应急指挥调度能力和突发事件应对快速反应能力;四是为市、区两级森防队伍配备了18套通信设备,包括窄带通信终端、宽带通信终端、融合通信平台和便携式卫星地面站,初步解决了森林火灾现场无公网条件下的通信网络覆盖问题,保障了火场现场指挥部与各级指挥人员间语音通信畅通,以及火场视频的实时回传。
(二)多制式网络融合程度,是构建现代化应急管理指挥体系的有力抓手。目前应急指挥系统主要采取分头建设模式,各类系统孤立,没有进行无缝的通信调度的融合,效率较低,出现了通信壁垒、信息孤岛现象,缺乏协同工作的机制和平台。
(三)业务应用融合能力,2021年9月,经市长专题会审议通过,我局印发了《北京市“智慧应急”三年行动计划》,并在行动计划基础上,编制完成《北京市“智慧应急”顶层设计》,明确了“智慧应急”的具体实施方案、重点项目等。在安全生产方面,整合全市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经营、废弃处置等各环节安全监管信息和资源,构建“一物一码”危险化学品全程追溯体系,实现危险化学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倒查、责任可追究。在自然灾害方面,围绕地质、水旱、农业、气象、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结合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的重大风险与隐患区域,初步构建起覆盖重大风险隐患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具备了自然灾害实时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及时预报预警能力,为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风险提供支撑。
二、有关具体建议落实情况
关于您提出的“进行融合通信统一架构的研究,推进多元异构数据共享交换”的建议,目前我局依托全市统一的智慧城市专网数据底座,将多主体、多制式、多频段的宽窄带政务专网逐步纳入“一张网”统筹管理,实现模拟电话、数字电话、手机、集群对讲、监控视频、视频会议等终端设备的统一接入和融合音视频调度,构建“全市统一、公专结合、宽窄融合、空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网络,支持各级应急指挥中心的数据共享和协同指挥,切实保障突发事件现场各支救援队伍形成战斗合力。
关于您提出的“探索智慧应急信息指挥平台顶层设计,开发业务应用一体化系统”的建议,目前我局正在按照《应急管理部“十四五”智慧应急规划》(应急〔2022〕96号)、《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京大数据发〔2021〕1号)等文件要求,开展“智慧应急”三年行动计划和顶层设计(2024-2026年)编制工作,规划了“七个一”“一感、一网、一库、一脑、一图、一屏、一键”主要任务。在顶层设计总体架构中,规划了应急指挥调度能力提升工程,依托本市智慧城市共性基础平台的计算、存储、空间底图、算力、网络资源以及二三维感知基础数据,构建智慧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信息汇聚可视化展示,提高态势分析精准度、应急联动效率、指挥调度能力,实现应急指挥一体化,支撑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等突发事件全流程指挥调度。
关于您提出的“加快数据融合智慧化技术探索,提高科学决策技术支撑能力”的建议,目前我局信息化工作紧密结合业务需求,不断迭代更新和深化应用,由分散和封闭走向统一和开放。随着应急管理事业发展需要和系统的不断增多,下一步还需要按照“智慧应急”总体框架加强系统整合、完善内外数据共享。目前按照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信息化系统目录链和中心掌握的现有情况,我局目前已建设6大类共42个业务应用,形成了安全生产、监测预警、应急救援、防灾减灾、基础支撑在内的业务功能应用,为优化全市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化支撑。根据市应急局业务需求和系统组成要素间的关系,应急管理的数据体系以应急管理内部各类业务数据为基础,结合其他部门共享数据、社会数据等,形成全方位获取、全网络汇聚、全维度整合的应急管理大数据采集感知体系,智能处理、精细治理、分类组织的数据资源融合体系,以及统一调度、精准服务、安全可控的信息共享服务体系,覆盖数据接入、数据处理、数据服务、数据共享和数据管控等过程。
关于您提出的“研究多网、多源数据采集与融合技术,提升信息实时获取能力”的建议,目前我局正在研究接入水、电、气、热、气象、交通、环保等城市运行系统基础上,接入危化品重大危险源、重要基础设施和相关自然灾害风险监测等系统,实现各级各部门相关系统和数据资源“应接尽接”,整合监测预警模型,形成系统功能完备、覆盖领域全面、安全保障有力的灾害态势感知能力和综合研判能力,同时提供预警信息的融合功能,接收来自不同业务系统的预警结果并进行有机融合,根据灾害特点和预警级别启动灾情精准发布,通过多种渠道发布灾情,实现灾情信息的快速和精准推送。加大各区应急通信指挥车、卫星便携站、高通量公网卫星基站和天通手机配备;强化卫星地面站建设,提升卫星信号通讯质量,支撑卫星信号回传;加强日常培训演练,建立响应快速、专常兼备的移动通讯保障队伍深化应急单兵系统应用,确保突发事件现场有关影像第一时间回传。
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今后继续关注支持我局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
2024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