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汤蹈火 奋勇当先 昌平区应急局抗击特大暴雨工作纪实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昌平区连续降雨,多地发生内涝和地质灾害。雨声就是哨声、汛情就是命令,强降雨天气出现以来,昌平区应急局迅速响应,充分发挥防汛抢险应急救援工作职能,以“汛”为令、闻“汛”而动、连续奋战、鏖战风雨,全力做好各项防汛工作。
攀断崖渡洪河,解救被困群众
“报告指挥部,发电站村发现14名被困群众。”
“身体状况如何?”
7月31日中午,昌平区应急局森林消防救援大队艰难挺进流村镇菩萨山一带5个受灾村,第一时间向高崖口村口抢险救灾指挥部报告情况。通过应急通信系统,应急局局长鞠国栋指挥先遣队逐户摸排受灾情况,会同公安、消防、卫健等部门和流村镇政府,部署人员搜救、群众转移等抢险救援任务。
第一道“拦路虎”就是强渡百余米宽、两三米深的山洪沟。
先是皮划艇被山洪打翻,后有抛投器射程不足。队长孙忠伟急中生智,先用探杆探着水深来到洪沟中石堆上,再将绳头拴上石头,使劲投向对岸。等候救援的群众合力将救援绳绑在树上。队员康羽飞奋勇当先,“我先上”,在大家的协助支撑下,仰面溜索过河,山洪没过背部。到了对岸,两岸队员再次拉紧固定救援绳,先遣队安全顺利强渡,快速抵达发电站村。
越往山里走,雨势、水情、崩塌情况越严重。山洪夺去整个山沟,有的房屋连地基一起掀起被冲进洪水中。队员们只能攀爬上山,在悬崖峭壁、密林滚石间探路前进。
狼儿峪村口水库完全淤积,水库下方护坝冲毁。队员们脚踩暴露出的水管,手抓落石防护网,紧贴山体,一步一挪。有几个队员还背着三四十斤重的通信装备和破拆工具,稍有不慎就会掉进滚滚洪水。
7月30日到8月3日,五天四夜,从北七家宏福苑社区排涝,到流村镇重灾村抢险,这支救援队伍持续奋战在抢险救灾一线。在韩台村,他们与驻村干部、党支部书记协调调集镐、锹等工具,及时展开失联人员搜救。镐刨、锹铲、手挖、肩扛,打开头灯,额头汗水不止,裤腿裹满淤泥。面对剐蹭、碰伤,无一人叫苦,无一人喊累,无一人退缩。
作为先遣队,昌平区森防大队艰难挺进流村镇受灾严重的5个村,打开了希望通道。
雨夜黑救援忙,森防队员搭人梯
本次强降雨使地势较低的沙河镇西二村发生严重内涝,由于水位上升过快,有很多群众来不及撤离,被困在村内。当时村内因积水导致停电,周围漆黑一片,滂沱的大雨和迅速上升的水面,让所有被困人员心急如焚。
“大家放心,我们是区应急局森防队员,我们来把大家带到安全的地方。现在村里受困人员太多,请老人、儿童、妇女先上船撤离! ”漆黑的雨夜,一声洪亮的喊声让整个村庄兴奋了起来。“我们在这里!” “我们这有老人和孩子!”“我父亲在楼上,他90多岁了走不了,请你们一定要救救他!”求救的声音此起彼伏。
队员们乘坐救生艇来到群众身边,但是水位太深,救生艇在水里摇摆严重,群众脚下没有着力点,爬不上救生艇。“全体队员下水,帮助群众上船!”所有队员跳入齐胸的水中,让受困群众踩着自己的肩膀、后背、膝盖、手掌上船。救生艇位置有限,为了将群众迅速解救出来,队员们选择将救生艇上的位置让给受困群众,他们在水中推着救生艇一步一步前行。水里到处都是玻璃渣、废铁丝、塑料袋等垃圾,队员们的腿上都伤痕累累,但他们依旧保持着三人一组的队形,推着救生艇慢慢前行。
凌晨2点,经过7个多小时的紧张救援,队员们将184名群众安全地转移到临时安置点。还没来得及休整,森防队员们又接到前往小汤山镇抽水排涝的任务,黑夜中,他们的抢险救援工作还在继续……
部门联动响应,妥善处置险情
昌平区应急局在此次强降雨过程中,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履行防汛办、应急办职能,切实发挥联动响应优势,认真做好防汛救灾险情、舆情、雨情应对工作。
妥善处置险情。有序协调公安、消防、住建、卫健、交通、排水、电力等部门和属地应急抢险力量,及时处置车辆人员被困、山体滑坡、房屋受损、树木倒伏、山洪断路等突发情况。组织直升机、抢险队快速转移群众、救治伤员、排涝除险、投送物资,极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积极回应舆情。应急办、防汛办人员坚持雨情舆情并重,不眠不休、首问负责,及时回应灾情咨询等群众诉求,确保受灾群众和家属安全安心。
持续关注雨情。联合气象、水务持续关注天气变化,及时通过政府网站、手机短信、公众号、工作通知等方式,发出预警和应对措施。综合运用远程视频巡视、无人机光学巡护,密切关注辖区内9座中小型水库及河道周边安全。及时发现水库下游泄洪河道捞鱼等行为,立即通知管理部门果断劝导制止。(转自“北京应急”、“昌平应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