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已至,北京做了这些准备
6月1日,北京正式上讯,新京报记者在今年的防汛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预计北京今年汛期总体雨量偏多。近年来,北京地下水持续回升,在同等降雨条件下,洪水“峰高、量大、流急”趋势更加明显,城市积水内涝等洪涝灾害风险较高,防御形势严峻。
为应对汛期可能出现的灾害风险,北京市水务局、排水集团、北京市气象局、北京市应急局等多部门联动,在预报预警、风险排查与隐患治理、物资储备、落实防汛抢险队伍等方面做好准备。
“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快速增暖,预计2023年夏季将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宗志平介绍道,受其影响,预测今年汛期北京的雨量和大雨日数偏多。
北京市防汛面临哪些风险?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市应急局副局长刘斌介绍,从防汛实践来看,北京城市排涝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汛期强对流、短历时、雨强大的降雨,易造成城乡下凹式桥涵、低洼院落、地下空间及排水标准不高的路段发生积水或滞水,城乡接合部、部分郊区新城等区域应对极端降雨天气的防汛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据统计,目前北京全市共有下凹式桥涵481座。其中,214座曾发生过积水,发生三次以上的有61座。刘斌告诉新京报记者,2022年汛期,全市降雨量并不大,但仍发生积水断路情况200次,涉及点位136处。此外,当遇极端降雨时,地铁、半地下室、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地下通道等地下空间仍存在防汛风险,还需加强防倒灌、应急疏散避险和应急抢险措施。
从地形来看,北京山区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2%。据统计,北京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532处(2022年为8186处,新增346处),山洪沟道352条,其中跨界山洪沟道30条。此外,郊区旅游景点与山洪地质灾害的隐患点重叠,暑期旅游旺季与汛期雨季重叠,户外运动和旅游人员流动性大与山区通信盲区重叠,预警转移难度大,这些因素都极易造成有关风险。
此外,刘斌提到,基层防汛应对能力和社会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还需提升。基层单元防汛抢险队伍、防汛风险点位人员避险措施、对于基层防汛力量的培训演练等均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应对极端性降雨情况时,如何迅速启用基层防汛力量和动员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到降雨应对工作中,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部分公众对一些防汛知识有所了解,但对涉险时的一些自救互救技能并不能完全掌握。全市各防汛系统还需更加通俗地普及防汛避险知识,抓好防汛工作的社会动员,强化市民防汛减灾和避险意识,提升市民对防汛工作的认知度、参与度和支持度。”(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