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政策文件
[主题分类]综合政务/应急管理
[发文机构]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
[发文字号] 京应急委发202311
[有效性]现行有效
[成文日期]
2023-03-15 09:41:55
[实施日期]
2023-03-15 09:41:32
[废止日期]

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社会动员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2023-03-15 09:42
【字体:

各区人民政府  市政府相关委、办、局,各相关单位

为加强本市应急管理社会动员能力建设,汇聚全民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应急管理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应急力量健康发展的意见》《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聚焦提升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以下简称灾害事故)应急管理社会动员能力,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按照市委、市政府指示要求,着眼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推进应急管理社会化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格局为目标,以提升动员协同能力为抓手,以社会力量为支撑,以增强全民应急素养为重点,通过健全应急管理社会动员体系,完善配套机制,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协调作用,动员引领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提升应急管理社会共治效能,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通过构建责任明晰的组织管理体系、深度融合的动员协同体系、多元互动的力量支撑体系、广泛深入的社会赋能体系和全面有序的资源保障体系健全社会响应、协调沟通、模拟演练、补偿激励和社会评价等制度机制,全面提升全市灾害事故应急管理社会动员的组织领导力、响应统筹力、社会共治力、全民响应力和能量聚合力,努力构建“统筹调度有平台、协同联动有机制、应急动员有预案、日常推进有活动、社会响应有力量、物资保障有资源”的灾害事故应急管理社会动员格局。

到2025年,力争全市培育应急管理领域社会组织不少于150家;各街道(乡镇)全部成立应志愿者队伍,应急志愿者数量达到本市常住人口的1%;公民安全科普教育基地覆盖达到100%本市居民培训普及率累计达到常住人口总量的25%左右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有序推进。强化党对应急管理社会动员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履行统一指挥、统筹协调职责,通过健全机制、广泛动员,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在自愿基础上,有序参与应急管理工作,提升社会共治应急管理效能。

——坚持以人为本,多方参与。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动员为了人民、动员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等各方面积极性,切实把有志于应急管理事业社会资源力量凝聚起来,形成防灾减灾救灾合力。

——坚持精准施策,分类管理。根据预防和应对灾害事故过程中应急管理社会动员的不同侧重点,针对性制定相关措施办法,明确各级职责任务、标准要求,加强社会应急力量培育和分级分类管理,提升应急管理社会动员实效。

——坚持制度建设,依法依规。注重建章立制,加强应急管理社会动员制度机制研究,规范调度使用社会应急力量程序,健全社会动员补偿措施,确保应急管理社会动员依法依规,不断提高应急管理社会动员规范化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构建责任明晰的组织管理体系,提升社会动员领导力。

1.明确应急管理社会动员的组织领导在市委统一领导下,市应急委统筹全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社会动员工作。负责建立健全本市应急社会管理动员组织领导架构,明确职责分工,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常态与应急状态相衔接的应急管理社会动员的组织领导体系各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要强化属地责任,结合辖区实际,健全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主导下的应急管理社会动员组织体系,明确责任任务,突出区域内社会动员要素的随时调动、即时整合,打通应急管理社会动员的终端环节

2.建立应急管理社会动员制度机制将应急管理社会动员工作纳入应急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加强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及社会征用的制度、标准和规范建设,明确应急管理社会动员各主体责任、权利与义务,强化应急管理社会动员的法定地位。建立健全覆盖应急管理社会动员各主体的工作机制,形成以应急突发事件社会响应机制、社会应急力量协调沟通机制、社会动员模拟演练机制、动员补偿激励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等基本机制为主体,多项专项机制为辅助的5+N制度体系。围绕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建设,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探索建立相关制度机制,提高应急管理社会动员的规范性。

    3.加强应急管理社会动员预案建设将应急管理社会动员预案建设,纳入本市应急预案体系,由市应急管理部门牵头,编制《北京市灾害事故应急管理社会动员专项预案》(以下简称《专项预案》),明确灾害事故应急管理社会动员的组织机构、职责任务、分级响应等事项。相关行业部门,在《专项预案》基础上编制本行业领域应急管理社会动员预案,形成全市1+N”应急社会动员预案框架。各区应急管理部门,要结合属地实际,有针对性的编制本区应急管理社会动员预案或各类灾害场景下的应急管理社会动员手册。定期组织预案演练,提高应急管理社会动员针对性和实战能力。

(二)强化深度融合的动员协同体系,提升响应统筹力。

    4.完善应急管理社会协同机制探索构建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重特大灾害事故救援行动现场协调机制,凝聚应急合力,提升救援实效。健全区域内各类单位常态化沟通协商机制强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社会团体和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沟通交流,推进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完善共训共练机制,各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结合实际,建立专业队伍与社会应急力量共训共练任务清单,定期开展洪灾、火灾、地震等场景下的应急演练,提升协同应急能力。

5.构建基层应急管理社会动员协同平台应急管理部门牵头,协调民政等部门,在街道(乡镇)现有的社会动员中心,增加社会应急力量动员协调、宣教培训、政社交流等应急管理社会动员工作任务,形成基层应急管理社会动员平台、社会力量对接需求的窗口。推动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扩大农村边远地区的覆盖范围,综合运用灾害事故“e键通”、智能外呼等系统以及官方微信公众号、社区居民微信群等渠道,快速推送应急动态发布动员信息,宣传避险知识,实现广泛动员。

6.统筹应急管理社会动员资源结合全市推进的城乡社区基础信息库建设,指导各街道(乡镇)、社区(村)开展社会应急力量普查,依托市级大数据资源平台,规范基层社会应急力量信息数据采集和核查建立应急管理社会组织、应急志愿者队伍、灾害信息员等数据库,探索绘制市、区、街道(乡镇)、社区社会应急力量及资源热力图,及时掌握重大突发事件中急需、紧要的社会力量与资源,提高精准动员能力。

(三)建设多元互动的力量支撑体系,提升社会共治力。

7.培育应急管理领域社会组织落实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相关政策,以社会组织服务孵化中心(基地)为支撑,培育一批应急管理领域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加强分级分类管理,完善评估、监管和激励措施,鼓励应急领域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应急安全宣传、应急演练、隐患排查、风险评估等工作。依托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畅通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应急管理渠道。市应急管理部门统筹,通过业务培训、技能大赛、主题论坛、成果交流等,提升服务应急管理的能力水平。

8.发展壮大社会应急力量以从事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社会组织和城乡社区应急志愿者为重点,加强社会应急力量建设指导,制定规范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应急救援行动的制度规定和标准条件,将认定符合条件的队伍纳入全市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发挥辅助救援作用协调国防动员等部门,健全民兵与应急志愿者协同联动机制,完善相关预案,组织联合应急演练,提升协同应急能力。加强消防自防自救力量建设,努力实现全覆盖。积极探索应急第一响应人制度,大力培育发展应急第一响应人,加强理论和实操培训,提升全社会应急响应能力。

9.发挥市场和经济组织作用积极探索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间高效合作模式,制定促进本市应急管理领域社会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健全政府购买应急管理服务机制,鼓励支持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社会企业等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培育发展应急安全服务类市场,鼓励企业开展智能预警、应急救援救护等社区惠民服务,提供安全应急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持续深入推进北京安责险制度,不断提升保险服务机构对企业的服务水平。加强应急管理领域综合保险制度研究,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灾害保险机制。

(四)建立广泛深入的社会赋能体系,提升全民响应力。

10.提升全民自救互救能力把提高全民应急能力作为市、区应急管理部门重要任务,构建政府主导、上下联动、行业部门参与、群团组织配合的社会应急能力培训体系。市应急管理部门统筹,研发本市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教材和线上培训课程,建立师资库,指导各区依托现有培训基地等资源,采取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形式,在街道(乡镇)分批次、分类别开展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大力开展‘一警六员’消防基本技能实操实训,培养一批“见火不慌、抬手就灭”的准消防员。依托红十字救护员培训等体系,在全市公共服务行业、高危企业、人员密集型场所的从业人员范围内,广泛开展AED使用、心肺复苏、逃生避险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提升全民应急素养和自救互救能力。

11.发挥宣传教育引导能力加快构建由应急管理部门牵头,宣传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群团组织等协同推动,区域内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学校、家庭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全景式”应急管理动员宣传网络。创新方式方法,依托各类媒体平台,扎实开展应急安全宣传“5·12防灾减灾日、“6·16”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11·9消防宣传日等活动,推进应急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和能力,营造良好的应急管理社会动员工作氛围。依托突发事件信息动态发布机制,协调各级宣传部门加强與情引导,及时发布社会动员信息、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警示,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12.拓展应急安全文化辐射能力加强国内外、省市间特别是京津冀应急安全文化交流,定期举办应急管理社会动员主题论坛、应急社会力量交流会、应急文化主题沙龙等活动,提升应急管理社会动员影响力。指导各区建设评估一批集互动、体验、参观和研学于一体的高品质应急安全互动体验馆、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开展首都学雷锋应急志愿服务“四个10”宣传推选活动,激发全民参与应急志愿服务热情。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应急先锋·北京榜样”及“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评选,弘扬矢志应急安全的正能量。

(五)完善全面有序的资源保障体系,提升能量聚合力。

13.强化应急科技和人才支撑充分发挥首都科技和专业人才集聚优势,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加强应急社会动员人才培养和机制研究。建立应急管理社会动员专家智库,发挥专家在政策咨询、标准制定、技术指导、动员协同等方面的作用。鼓励支持高新企业、科研机构加大研发力度,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探索构建智慧应急社会动员网络,为应急管理社会动员工作提供保障支撑。

14.完善应急物资及装备社会化保障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依托空闲厂房、仓库等储备必要应急物资,推广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注重发挥物流行业企业的专业优势,做好应急物资储备保障、物流配送等工作。建立健全应急社会物资紧急采购、紧急征用和灾后补偿机制。加强救灾捐赠宣传,有序引导公众按需捐赠救灾物资,进一步充实完善应急社会物资保障。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开展社会应急装备分布情况调研,盘点可调度的社会应急装备底数。加强社会应急装备统筹,探索建立社会应急装备共享和补偿机制,提升社会应急保障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区相关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把应急管理社会动员纳入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结合区域和单位实际,明确责任分工,加大经费投入,细化措施办法,健全督导检查、评估考核等工作机制,精准指导,有序推进,确保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二)加强工作统筹。市、区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宣传、民政、国防动员等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强化与共青团、工会、妇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的密切联系,凝聚工作合力。要坚持科学统筹,注重融合发展,将应急管理社会动员有机嵌入应急管理业务工作,不断提升社会力量效能。

    (三)注重示范引导。各区、部门要善于创新,勇于实践,结合单位实际,积极探索应急管理社会动员的制度机制、模式方法,形成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做法。市应急局统筹,组织开展应急管理社会社会动员“一区一特色”活动,总结推广基层成熟经验,树立示范典型,激发开展应急管理社会动员工作热情。



                                                              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

                                                                   2023年3月15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