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路网调度部
截至目前,北京轨道交通运营27条线路、807公里、477座车站。面对如此庞大的轨道交通网络、种类众多的专业设备设施、严密复杂的各项业务流程、日均千万级别的客运压力,北京轨道交通的每一个业务环节,都时时刻刻承受着高负荷、大强度的运营压力。随着北京轨道交通高速的发展,多运营主体、网络化运营管理进入新阶段,全网统筹的应急指挥调度也愈发重要。
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自2008年底投入运营,一直肩负着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运营协调、指挥调度的职责,奋战在北京轨道交通运营生产的第一线,保障着北京市轨道交通路网安全、平稳、有序运营。路网调度部作为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承担路网调度指挥协调的核心队伍,15年来着力做好路网运营协调、路网运营监视与预警、路网运营信息汇总分析与报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在北京轨道交通“多制式、多运营主体、网络化运营”的模式下,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统筹路网运营、协调指挥调度的作用。
一、从一条线到一张网
回顾北京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从1969年第一条线路—北京地铁一期工程通车,到现在拥有27条线路、477座车站,807公里运营里程的超大规模路网,北京轨道交通在调度指挥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时指出“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
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按照总书记指示精神,在创新性地实现了线网级调度指挥后,始终跟进轨道交通发展的时代脚步,不断推动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在初期通过自动化系统实现对列车运行、设备状态、客流情况等的统一监控、联动指挥、协同调度的基础上,先后攻坚了网络化客流动态调控、电子化应急预案、应急资源管理系统、防汛监测预警调度平台等多项科研课题并落地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从一个点到一盘棋
在推动建立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民航等其他交通方式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机制过程中,克服了跨行业对接的种种困难,努力实现着多交通方式与城市数据间的深度融合。
2021年五一假期,为满足外出离京人员的返程需求,铁路部门在北京朝阳站增加了多列夜间到达的列车,客流量剧增。由于北京朝阳站尚未有城市轨道交通接入,为做好旅客运输接续保障工作,路网调度部主动作为,积极对接铁路部门,了解北京朝阳站到达列车的客流数据,并与北京公交集团成立联合运输指挥组,实时共享关联运营信息,组织地铁6号线、10号线、14号线采取延长运营时间等措施,与公交线路形成联运保障。那是几个不眠之夜,北京地铁有史以来第一次延时运营至凌晨2点以后。通过铁路、公交、轨道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北京朝阳站近1.6万人次夜间到达乘客的接驳运输工作,获得了乘客的一致好评。
三、从一个人到一团火
与线路调度员针对单一线路的具体指挥不同,路网调度员是全线网的指挥决策者,要统筹全局,随时关注运营风险,发布预警信息,妥善处置各类突发情况。2021年7月18日凌晨4点45分,北京市气象台将前一日发布的暴雨蓝色预警升级为暴雨黄色预警,截止到当天早上6时许,暴雨已经持续下了一整夜,坐在调度大屏前的路网调度员们,精神高度集中,利用视频监控对全路网80余处防汛风险隐患点进行严防死守,时刻关注出入口积水情况。突然,路网调度员们发现地铁金安桥换乘站出入口外围积水短时间内迅速升高,经询问现场情况,原来是站外北辛安路严重积水,已冲垮挡水沙袋涌入广场区域,造成积水向站内蔓延。此时地下列车正在快速行驶,站内也有不少乘客,如果不及时响应,乘客的人身安全就面临威胁。他们当机立断,马上通知运营企业,及时封闭金安桥站,调整列车运行并提前折返,同步向全线网发布乘客信息,告知乘客车站风险状态,引导乘客远离事发点。同时积极协调市政排水单位、消防部门等进行支援,努力将雨水倒灌的影响降至最低。经过16个小时的艰苦奋战,积水被全部排出,金安桥站恢复了运营。虽然疲惫不堪,但大家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感。
2008年以来至今,北京轨道交通线网共发生因设备故障、恶劣天气等原因造成的各类突发事件1398起,路网调度员成功实现了处置零失误的工作目标。
路网调度部的13名同志十年如一日,尽职尽责、坚守岗位,时刻保障每个24小时、每一列列车、每一名乘客的安全。经过15年的积累与沉淀,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路网调度部已成长为一支团结、进取、创新、具有强大执行力和战斗力的半军事化的团队,始终坚持以为乘客提供更安全、舒适、便捷、绿色的交通出行服务为己任,并在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式下,在网络化、智慧化轨道交通路网运营协调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