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732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发布日期:2023-11-17 16:41
【字体:

张树森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落实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具体举措的提案收悉。我们会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民政局等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务实推进韧性城市建设规划编制

(一)把握规划编制原则与重点。韧性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新范式,在实践中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完整、成熟的经验可借鉴。韧性城市建设应注重规划建设的长期性,需要把时间尺度拉长,研究把握长周期城市发展规律对城市建设影响为未来发展变化技术进步留出空间、留下接口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土地开发、空间布局能够适应未来不确定性,有效应对长期风险挑战《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城市韧性”。需要通过构建城市防灾空间格局、加强灾害易损点段管理、构建京津冀广域防灾体系等途径,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全、更放心。

(二)细化专项规划编制落脚点。2022年底,我市立足首都超大城市灾害风险特征和首都城市安全保障要求,深入推动韧性安全方面的规划探索,启动了《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编制工作,聚焦空间布局,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韧性城市建设的规划指引。该规划基于首都超大城市特点,立足保障首都安全,努力构建多维度的韧性城市目标。统筹发展与安全,从首都圈、市域、分区层面探索研究系统性空间管控规划措施。规划预计于2023年底形成初步成果。此外,市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协调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积极组织开展《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22年-2035年)》《北京市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20年-2035年)》等规划编制工作,不断健全完善韧性城市建设规划体系。

(三)明确规划编制方向。坚持城市总规引领,分类规划实施。韧性城市建设点多面广,涉及各行业各领域,随着韧性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单靠一个专项规划已无法解决韧性城市建设的所有问题。将韧性城市理念进一步嵌入首都规划之中,组织本市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协调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立足超大城市灾害风险特征和首都城市安全保障要求,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导意见》及城市更新、智慧城市建设等纲领性文件,在制定各专业领域的“十五五”规划中,结合本领域实际情况,编制韧性城市建设专门章节以此来全面落实安全发展理念、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提升城市韧性提供切实可行的分类规划指引。

二、系统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一)统筹谋划韧性城市建设工作。市韧建办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程化、项目化”要求,以《指导意见》任务分工明确的19方面工作78项任务为基本依据紧密结合北京超大城市转型发展实际,对风险的不确定性,突出预防理念,用综合性、系统性手段来更好地应对风险和挑战,提高城市对风险冲击的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在城市总规的框架内认真研究梳理城市更新城市管理交通建设能源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发展健康北京建设气象事业发展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相关领域的“十四五”规划,组织制定了《北京市2023年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工作要点》及《北京市推进韧性城市建设重点工作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经高朋副市长专题会研究后,已于4月10日正式印发实施。

(二)阶段性工作方案任务筹划情况。《北京市2023年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工作要点》结合2023年市政府重点工作及各单位申报项目,聚焦韧性社区评价、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城市基础设施韧性提升、水电气热能源安全保障、地震风险评估防范、森林防火等方面明确了30项具体任务。其中,空间韧性4项、工程韧性8项、管理韧性14项、社会韧性3项。《北京市推进韧性城市建设重点工作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聚焦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城市更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管理等方面,明确51类任务。其中,空间韧性6类、工程韧性18类、管理韧性23类、社会韧性4类。同时,三年工作方案力求最大程度调动“协调工作机制”成员单位的积极性,方案中的相关任务涉及35个市委市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及驻京单位,重点引导各行业部门积极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工作。

(三)聚焦重点分类突破。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要求,研究学习资深专家仇保兴同志《北京市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思路和对策研究》并务实推进生命线韧性建设。协调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开展市政基础设施韧性提升调研,以供水供电系统为重点,对北京市市政体系进行分析,评估市政体系应对灾害和事故的能力和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全领域市政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策略研究。围绕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目标,科学合理提出市政系统韧性提升目标,针对市政生命线廊道和重要市政场站设施,提出水、电、气、热等重点市政专业之间及与其他公共服务、防灾避难设施共建共享和应急策略,提出优化提升建议,持续做好城市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三、加强基层韧性建设

(一)构建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健全韧性城市基础性工作选取合理的监测指标,构建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设置4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和100项三级指标,开展首都城市韧性试评价,对城市韧性进行预测分析。着眼《指导意见》明确的韧性社区、韧性街区建设任务,进一步构建社区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设置4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和67项三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开展韧性城市建设标准化工作。立项《城市安全韧性评价导则》《社区安全韧性评价导则,两项地方标准,以技术标准的形式对前期研究成果进行固化。

(二)组织社区韧性评价及区级试点建设。根据社区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研究成果,在首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城乡结合部等区域,有计划选取不同特点街道(乡镇),开展社区韧性评价和韧性压力测试技术示范应用工作。目前,已完成景山区金顶街街道社区韧性试评价,并提出韧性提升的对策建议,为推进北京市韧性社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会同多方力量推进怀柔区韧性城市应用场景建设,聚焦基础设施工程韧性、城市运行管理韧性、城市应急处置恢复能力、城市社会韧性等方向,深入开展燃气安全、消防安全、森林防火等应用场景建设,打造区级韧性城市建设试点。

(三)夯实韧性城市建设社会共治的基础。一是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全面推动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应急志愿者队伍体系建设,在全市所有街道(乡镇)组建应急志愿服务大队。推进应急志愿者分类分级服务管理,组织500名骨干开展集训。编制应急管理社会动员专项预案并组织应急社会动员演练,培育基层“应急第一响应人”。二是加强大型居住区治理实施新一轮回天地区优化提升行动,开展房山区长阳镇整治提升,加强超大型社区周边基础设施、市政配套和公共服务保障,深化“回天有我”社会治理,打造大型居住区治理示范。三是动员汇聚社会资源。借助首都人才聚集优势,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强化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在决策咨询、标准制定、安全诊断、应急会商等方面的作用完善应急管理专家资源库,打造专家资源共享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落实《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扎实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健全完善首都安全体制机制,系统提升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城市韧性。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

                                                                         2023年6月2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