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332号建议的答复意见

发布日期:2023-10-31 16:32
【字体:

王报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北京切实加‘强韧性城市’建设”的建议收悉,我们会同市委宣传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等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持续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一)韧性城市建设工作建章立制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韧性城市建设工作,2021年10月,以“两办”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京办发〔2021〕27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分两个时间节点,分别提出了2025年和2035年的建设目标,从空间韧性、工程韧性、管理韧性、社会韧性四个维度对韧性城市建设进行了设计。2022年4月,经市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北京市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协调工作机制(以下简称“协调工作机制”),由协助分管应急管理工作的副市长任召集人,包括各区及相关行业部门51家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市应急局2023年4月印发了《北京市2023年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工作要点》及《北京市推进韧性城市建设重点工作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北京市出台《指导意见》,在全国省级范围内率先对韧性城市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成立协调工作机制明确了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主要路径,构建起较为完备的顶层设计

(二)韧性城市建设相关工作推进情况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程化、项目化”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要求,市应急局2022年编印发《北京市2022年推进韧性城市建设重点工作方案》,明确20项年度重点工作。目前,一是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调查任务,全市调查汇集11大领域、80小类、约587万条调查数据成果二是16个区均已建立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机制,每季度进行风险更新、每年开展全面评估三是深入开展数字气象台建设,升级优化短时临近天气监测预警一体化平台(VIPS5.0),实现强对流三维综合显示和灾害天气智能判识与自动报警;研发分类强对流识别预警技术、概率预报技术和自适应对流性降水临近集合预报方法等,强对流识别准确率提高到70%以上、预报准确率提升8.9%。四是推进电网调峰储能项目建设、地铁设施防倒灌防渗漏治理、城市地下管线隐患治理、病险水库治理、积水点位治理等工作。五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22年底,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已超过28%六是持续推进基层消防应急能力建设、全市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推AED等急救设施设备广运用、应急志愿者队伍和心理服务站点建设等

(三)韧性城市建设共建共享情况

一是政协议政会听取建议。2022年9月,市政协围绕“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筑牢首都公共安全防线”主题进行协商议政。协调引导社会力量和优势资源对韧性城市建设建言献策,为首都韧性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把关定向。二是组织韧性治理论坛。2022年12月在国家会议中心组织举办“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论坛‘韧性治理’分论坛”。邀请政、产、学、研、用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研究韧性城市建设并为高质量开展后续工作征集建议,取得良好成效(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清华大学资深教授薛澜等专家学者受邀进行主题发言)三是拓展韧性城市建设影响。20231月市“两会”,首次将“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作为独立主题列入《2022年北京市政府重点工作情况汇编》,客观总结并展示前期我市韧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向参会的全市各界媒体公示。  

二、构建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

(一)市级应急管理体系。成立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应急委)统一领导全市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主任由北京市市长担任,办公室设在市应急局。截至目前,下设21个专项应急指挥部,包括市群体性事件应急指挥部、市电力事故应急指挥部、市核应急指挥部、市反恐和刑事案件应急指挥部、市突发事件应急救助指挥部、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市建筑工程事故应急指挥部、市城市公共设施事故应急指挥部、市交通安全应急指挥部、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市涉外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市森林防火应急指挥部、市人防工程事故应急指挥部、市重大动植物疫情应急指挥部、市消防安全应急指挥部、市地震应急指挥部、市食品药品安全应急指挥部,市通信保障应急指挥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等。

(二)区级应急管理体系。各区建立相应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体制机制,成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和专项指挥机构,区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应设在区应急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安门地区、重点站区等管委会参照区设立本地区应急机构。各区应急委管委会在市应急委领导下,参与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相关应对工作,依法参与或指挥协调本地区各类较大、一般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三)基层应急管理体系。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设立或确定了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具体组织实施本地区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明确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责任人,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其他基层组织和单位在区政府及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指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四)应急预案体系和演练。按照制定主体划分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形成以北京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和区、街道(乡镇)应急预案体系,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全覆盖,每年依据预案开展各级各类演练万余次

三、强化风险预警信息平台建设

以推进风险管理与城市管理深度融合为指引,健全城市安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市气象部门完成了全市500个中小河流、山洪沟、地质隐患点气象风险普查在原观测站点基础上增加自动气象观测站181个,实现乡镇覆盖率达到100%。建成海陀山S波段和7部X波段雷达,形成高密度双偏振天气雷达观测网。建立了0-24小时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体系,24小时高温预报准确率比2015年提高1.6个百分点,低温预报准确率提高3.2个百分点,暴雨、雷电等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平均提前量基本达83分钟。市城市管理部门加密监测燃气、热力、电力、自来水、排水等行业,在原监测要素基础上新增545个监测对象、4479个监测指标,日采集各类数据50余万条。市交通委整合接入交通行业41个应用系统、8000多项静动态数据、6万余道路视频资源统一接入,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业务平台。市水务局建立312个供水水质监测点、108处管网运行压力监测点、1231处管网破损事故监测独立计量区;新建688个遥测雨量站,165个积水监测站点,80个土壤墒情站。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将56个乡镇的67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纳入视频监控范围。已建立起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共接入气象、自然资源交通、城市管理、水务、生态环境、消防等14类41种预警信息和16种重要提示信息。

市经济信息化局积极推“一感”“一码”“一图”“一平台”建设。其中,“一感”印发《北京新型智慧城市感知体系建设2022年实施方案》,有序推进任务落地。开展市级感知管理服务平台一期、感知体系应用创新工程建设,形成城市影像、城市脉搏能力提升工作方案,加速构建感知体系基础能力。“一图”初步实现统一底图数据整合,完成统一服务平台建设,为全市58个部门210多个应用系统提供地理空间支撑服务,接口服务访问量超过7亿次,重点区域测绘加快推动。“一码”完成首批18类实体身份标识规则认定和发布实施,10余万个实体标识数据接入标识库共享;发布上线城市码服务平台,正式向全市提供标识认定服务和二维码共性服务。“一平台”为16个部门的32个应用提供多租户服务,汇聚58个市级部门4万余个数据项、383多亿条政务数据,支撑疫情防控、复产复工监测等160余项应用场景。

四、广泛开展韧性城市宣传和社会应急动员

(一)加强韧性城市建设的宣传报道

对韧性城市概念及其建设的重要意义开展科普性的宣传,市属媒体刊发《探索城市韧性善治之道,还要注重这两个方面》《韧性城市如何建》等文章,对其重要意义及建设路径等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究;对我市韧性城市建设的典型经验开展报道,刊播了《“北京实践”全面加速韧性城市建设进程》《多项韧性城市治理成果亮相接诉即办改革论坛》《大兴区亦庄镇依托大数据打造“任性城市”》等,对北京市及其有关区在相关方面取得的成效、经验予以介绍和推广;聚焦我市“任性城市”建设的有关规划和举措开展宣传,刊播《北京将把任性城市要求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等,通过多角度对韧性城市建设的宣传报道,增强市民对韧性城市建设概念的认知与理解。

(二)积极开展安全宣传和社会动员

一是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活动。利用“5.12”防灾减灾日、“10.13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11.9”消防安全日等主题宣传日,采取网络公开课、知识竞赛、线下活动、线上直播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二是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全市中小学每月开展一次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开展一次疏散演练。将安全教育纳入课程方案,每学年不少于3课时。编写《安全小卫士--儿童伤害预防教师手册》,从预防火灾、预防溺水、地震中的应急避险等10个方面,系统设计青少年儿童安全教育内容。办好北京市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特别节目,每年有超过3800万人次收看。三是普及应急避险常识。在降雨降雪等恶劣天气频发时期,相关部门新媒体平台常态化发布小视频、图文等,介绍降雨降雪雾霾天气应对常识、行车技巧以及如何避险逃生等知识。推进公共安全、消防科普教育阵地规范化建设,建设移动式消防体验馆、消防主题公园、影院、餐厅、书店等多种形式消防宣传教育场所,制作“北京市公共安全教育基地打卡护照”。四是加强社会动员能力建设。开展“应急志愿服务在行动”等系列活动,全市实名注册应急志愿者已达128278人、应急志愿者队伍5994余支。打造“志愿救在身边”“应急志愿服务社区行”等一批具有首都特色的应急志愿服务品牌活动,提升公众对应急处突的知识储备。

五、下一步工作方向

(一)城市总规引领,分类规划实施

韧性城市建设点多面广,涉及各行业各领域,随着韧性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想要靠一个专项规划来解决韧性城市建设所有问题已不现实。要落实领导批示要求韧性城市理念应进一步嵌入首都规划之中”,建议市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协调工作机制成员单位,立足超大城市灾害风险特征和首都城市安全保障要求,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导意见》及城市更新、智慧城市建设等纲领性文件,在制定各专项“十五五”规划中,编制韧性城市建设专门章节结合本领域工作,落实安全发展理念、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提升城市韧性提供切实可行的分类规划指引。

(二)加强系统融合发展,细化专项落实

充分发挥市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协调工作机制职能作用,在组织完成《北京市推进韧性城市建设重点工作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的基础上,统筹协调51家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责及本领域、本地区规划,明确2026年-2030年韧性城市建设“工程化、项目化”目标任务,逐年细化重点工作项目及具体措施。有机衔接韧性城市建设规划策略、中期目标指标和近期行动计划等内容,切实做到软硬并重,实现从依靠简单的工程手段向依靠工程与管理、服务、运行相结合转变。分级分类明确韧性城市建设项目,形成合力、逐突破,扎实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三)突出信息共享共建,提升生命线韧性

在已有市政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工作的基础上,逐年细化开展城市基础设施普查,建立覆盖地上地下的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库,找准城市基础设施风险源和风险点,编制城市生命线风险清单。推进配套建设物联智能感知设备,逐步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运行数据的全面感知、自动采集、监测分析、预警上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监管信息系统整合,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上搭建综合性的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管平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运行“一网统管”。完善城市生命线风险隐患应急处置流程,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切实防范化解风险。

(四)强化智力支持,加强极端灾害应对研究

进一步健全完善韧性城市专家人才库,充分吸纳资深专家意见建议,结合近几年已经开展的地震巨灾情景构建、特大暴雨洪涝灾害情景构建,深入推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工作。发挥首都区位优势,集合权威专家学者及相关行业部门的力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研究,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强化社会宣传动员,夯实基层基础

充分调动各方力量资源,不断织密应急动员、响应和服务网络形成协同联动、齐抓共的工作合力,不断提高共建共治共享社会韧性。加大宣传力度,培育韧性城市建设共同理念。开展韧性示范建设研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韧性项目。试点开展社区(村)韧性评价及压力测试分析提出韧性提升对策,不断提升社区(村)韧性评价水平,以点带面促进城市韧性整体提升。

北京韧性城市建设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北京紧密结合超大城市转型发展实际,面对风险的不确定性,突出预防理念,用综合性、系统性手段来更好地应对风险和挑战,提高城市对风险冲击的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本市韧性城市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

                                                                     202362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