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守夜人 | “保供高峰也要符合安全规定”——北京市开展氧气供应安全指导服务见闻
新春将至,年味渐浓
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置办年货
迎接农历春节的到来
为了守护万家灯火的安宁
有不少人仍坚守岗位
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
守护春运、执法消隐、服务保供
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这就是使命赋予
应急管理工作者的炽热本色
今天“北京应急”策划推出
“城市守夜人”专栏
讲述北京应急管理工作者们
奋斗在一线的动人故事
让我们一起见证“应急人”的风采
“医院今天用氧多少吨?”“今天下降了一些,目前是9吨。最近高峰期每天用氧11吨。”1月6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液氧储气罐前,院长吴英锋回答前来指导服务的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危化处副处长杜蓓蓓。
从潞河医院南门往里走十几米,能看到两个5立方米的液氧储罐。在这里,储存的液氧通过汽化器转换为氧气,顺着铺设的供气管道输送到病床前。医院工程部部长王健介绍,以前医院日均用氧量是4吨,如今的用氧量是原来的2.25倍。医院巡检工张雷每小时必须检查一次储罐温度、压力等指标,防止意外。
一段时间以来,北京市急诊、发热门诊人数激增,医疗机构氧气需求量持续处于高位水平。北京市安委办下发通知,对608家涉疫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氧气使用安全指导服务,助力最大限度安全供应氧气。
在潞河医院液氧储罐周围,膝盖高度以下弥漫着一片白色雾气。“这是零下183摄氏度的液氧在汽化过程中吸热造成的现象。氧气使用量大幅增加后,这个现象更加明显。”北京市应急管理局请来的专家、北京市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綦长茂表示,这是正常现象,不少医院都有这种情况,但是汽化器结冰、结霜会严重降低汽化效率,减少氧气供应量,造成汽化后的氧气温度过低,可以采取串联汽化器以及加强通风,甚至使用暖风机吹风升温的方式解决。
北京市卫健委安全保卫处主任科员李娟听到专家建议后,对王健又叮嘱了几句,督促医院想办法进一步优化。“说实话,最近医疗机构压力比较大,平时我们都在检查,但高峰情况下,还需要更专业的应急管理部门和专家给我们技术指导才放心。他们已经帮很多医疗机构解决了不少技术问题,前些天,市应急管理局还和我们一起对全市医疗机构进行了一次氧气使用安全视频培训。”李娟说。
氧气生产企业近期加班加点生产,应急管理部门高度关注其生产安全状况。从潞河医院出来,北京市应急管理局检查人员和专家直奔北京东方医用气体有限公司。目前,北京50%以上的医疗机构医用氧气都由这家公司提供。
在该公司停车场,进出的大车小车络绎不绝,大多为运输液氧和氧气瓶的危化品运输车。“以前我们是8小时工作制,每天充装1000瓶氧气,这段时间每天24小时连轴转,充装3000多瓶。”该公司副总经理韦洪峰介绍,近期该公司增加了20多名工人,运输车增加了13辆,每天运输人歇车不歇。
针对近期生产高峰,特别是人员疲劳、新人不熟练等问题,应急管理部门加强指导服务,督促该公司落实三班倒、保障人员休息、强化岗前培训等措施。该公司将安全员从原来的2人增加到4人,每日增加巡检频次。
厂房里,近万只蓝色氧气瓶静置在一个个划分好的区域里。“这里面大多是空瓶,充装好的很快被拉走。”韦洪峰介绍。就落实气瓶防倾倒、电气线路防爆、工人禁带火种等措施,杜蓓蓓再三嘱咐:“保供高峰也要符合安全规定,有问题及时跟应急、药监部门沟通,咱们最大限度安全保供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