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伟力-北京红箭应急救援促进中心

发布日期:2022-12-20 12:30 来源:北京市应急管理局
【字体:

一、个人简介

“参与志愿服务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不能只为了事业、家庭、收入去努力,更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

巴伟力,蒙古族,1977年出生,在北京中林力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加入北京红箭应急救援促进中心进行无偿志愿服务已7年有余。他长期参与抢险救援任务,曾随红箭突击队赴河南卫辉抗洪救灾,转移受灾群众1100余人,抢救遇险人员300余人。此外,他还多次参与赛会保障、防汛值守、防疫消杀,以及救援被困人员、参与尸体打捞等工作。

二、主要事迹

(一)水域救援 感受温暖在传递

2020年5月14日,永定河开闸放水,需要志愿者在河道附近现场备勤,巴伟力主动报名。上午11点,接到报警称:“有几名偷偷到河里抓鱼的群众被困在水中”。当时水流量达到每秒380立方米,情况万分危急。

巴伟力立刻驾驶着自己的越野车向出险地点进发,为后方带有重装备的大车探路。在距离事发地点 1 公里的地方,他被堤坝施工现场的施工挡板拦住了去路。巴伟力立刻拿出扳手,操作车载绞盘对施工围挡进行破拆,将挡板拉开一个可供救援车队通过的豁口,清通了道路,顺利引导救援车辆来到事发地点。

河道中,3名群众正站在一段树桩后躲避洪水冲击,他一边安抚群众,一边借用了附近正在玩航拍的男子的无人机,给被困群众先后空投了三件救生衣,让激流中的他们多了一份生机。后来,巴伟力的队友操作冲锋舟经过三次冲锋,终于成功将三人救下。

无偿提供无人机的男子给了巴伟力极大的触动,也坚定了他一定要在救援志愿工作中做下去的决心。“作为志愿者,我们的工作性质就是完全的义务和免费,但是在从事救援的过程中,看到还有这么多热心群众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让我心里非常温暖,更加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

(二)防汛救灾 迎着暴雨洪水向险而行

2021年7月中旬,河南省多地遭遇历史罕见持续性强降雨天气,新乡卫辉受灾尤为严重。洪水灌入城乡村镇,引发严重内涝,车辆被冲、道路损毁、房屋被淹、村民被困,防汛形势异常严峻。巴伟力随北京红箭应急救援促进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迎着暴雨洪水向险而行,火速奔至新乡卫辉重灾区,全力以赴投入到争分夺秒的生命大转移之中。

7月23日晚,北京红箭紧急组成20人的突击队,携带冲锋舟、救生衣、抛投器、破拆装备等应急救援设备率先抵达卫辉重灾区,随即展开水上救援工作,巴伟力就是突击队中的一员。

北关村位于泄洪口下游,淹水面积大,积水最深处达2米多,有大量群众被困家中。由于上游持续泄洪,水流在此形成对冲,冲击力极大。车辆、电网、管井等被冲毁淹没,铁丝网、围墙上的尖刺都没在水中,有鱼塘的地方水情更加复杂。农药、车辆油箱泄漏导致水质污染严重,牲畜尸体漂浮,恶臭难闻。

在洪水倒灌的村镇街道,巴伟力和红箭突击队员们摸黑蹚着浑浊不堪的积水,挨家挨户排查施救。“有的巷道洪水流速很快,划桨的速度赶不上水流的速度,只能拿手指头抠着两侧墙上的砖缝、抓着树枝,一点点往回爬。”巴伟力对那次抢险救援印象深刻。

在救援位于一处小胡同内的居民时,由于水泡车拦路,冲锋舟过不去,巴伟力二话没说就跳入洪水中,利用桌子和塑料泡沫做成的漂浮物将两位80多岁的老人逐一带到了舟上。回来后才发现,自己兜里的手机已经泡水报废了。“只要能救人,什么都是身外之物。”巴伟力后来修车、换手机花费了3万多元,但他就是觉得值,“救援的经历是对我们内心的洗礼。我们撤离的时候,路边的群众拿着方便面、火腿肠硬要塞给你,那种受到当地群众爱戴的感受,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

在历时五天的救援工作中,巴伟力和突击队员们先后辗转北关村、比干大道、学院西路等地,实施水上救援行动,转移受灾群众1100余人,抢救遇险人员300余人。

(三)山地搜救 志愿工作让他受益良多

从永定河的河道里将三名群众成功救出后,巴伟力回到家就立刻跟儿子讲述了经过,儿子一把抱住他,笑着说:“爸爸,那你也是个英雄啊!我有一个英雄的爸爸!”

从河南的洪水中转移出受灾群众后,当过20多年兵的老岳父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你小子可以啊!做得对,遇到这种事就得去!”

家人的肯定给了巴伟力在这条路上前进的动力,一次次救援成功,让他感受到这份志愿工作的意义。然而,并不是每一次救援都是成功的、喜悦的。

2020年的冬天,一人随团旅游,脱队独自进了野山之后失联。巴伟力和20多位队员连续三次进山寻人,在北风呼啸的高山密林中,翻沟壑、攀峭壁、有时还要索降到山谷里搜寻,没找到就再爬上来,但始终没有发现任何踪迹。

喜欢越野的他如今更加敬畏大自然,也时常把自己的所学、所感,告知身边的人。这份志愿工作不仅让他有机会帮助别人,让自己的精神更加纯粹,也更深刻地感悟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含义。

关闭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