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环丰世纪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残渣填埋场防汛应急小组
北京环丰世纪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残渣填埋场,是服务于全丰台区约200万人民的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终端。其坐落于北京市丰台区宛平街道北天堂村东侧,毗邻秀丽的永定河畔,四周京沪线、丰沙线、丰台编组线等铁路线纵横交错,横亘于场区周边,是五环内唯一的垃圾填埋处理设施。
一、因地制宜,制定精准应急抢险预案
垃圾填埋场日常作业时会产生大量渗沥液,渗沥液为高浓度有机废水,易造成次生污染,影响周边水气、土壤。填埋场除了修建渗沥液收集导排系统外,更注重每年汛期雨污分流工作,第一时间将雨水汇集导排,避免雨水进入作业面形成渗沥液而造成二次污染,影响周边环境。
为此,残渣填埋场成立防汛应急小组,合理分配任务,从统筹指挥、物资保障、设备安装维修、现场应急操作等各岗位人员组成。北京市汛期大概为每年6月至9月,每年汛期到来前,小组成员集思广益,结合多变的现场情况,完善本年度防汛应急预案,划分各成员责任区,扁平化、矩阵化管理模式,坚持在岗、在职、在责,使各节点可形成有效应急响应管理网络。此外,多次进行防汛应急演练,以便在汛期来临时各司其职,精准响应,保证强降雨时防汛工作安全最大化、效率最大化,在最短时间内将汇集的雨水全量抽排。
检查配电系统
二、临危不乱,汛期抢险有条不紊
2021年度,北京历经了长达122天的超长汛期,打破了以往“七上八下”的降雨规律,打破了60年以来累计降雨量最多的纪录。同时由于北京市宏观调控,进入残渣填埋场的垃圾同比上涨明显。强降雨和高进场量的双重加持下,无疑给地处铁路重地、地势低洼的残渣填埋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入汛前夕,残渣填埋场防汛应急小组秣马厉兵,提前盘点储备防汛物资,2000余个防汛沙袋、60余个雨水导排泵、3000余米消防水龙带,积极做足准备;全面排查库区内外及铁路周边重点防汛区域20余个隐患点位,在铁路周边低洼处建设雨水引流渠,加装泵站,加速汇集雨水抽排,防止铁路基底被积存雨水浸泡;同时,在各关键单位共计加装了10台临时配电箱,确保为雨水倒排泵提供充足的供电系统。
2021年7月15日是入汛以来的第一场超强降雨,收到预警后,防汛小组全体成员进入战备状态。入夜后大雨倾盆而下,填埋场作为园区最低点,没过一会儿积水已没过小腿,大家蹚着灌入积水的雨鞋,艰难的在暴雨中前行,举着强光手电,拿着对讲机,时刻保持各点位之间的联络“桥洞处积水严重,紧急启动两台大功率水泵!”,“西侧已用沙袋筑坝,临时改变雨水导排线路!”,“东侧排水管线发生堵塞,现在已完成清理,那边积水马上就能得以缓解!”,“北侧铁路周边积水情况良好,可调配物资给予支援!”,点成线、线成面,沟通协调声音此起彼伏,每个节点都有专人盯守,成员之间就是彼此最坚实的后盾,充沛的物资就是手中的弹药,尽管大雨冲湿了衣襟,但是浇灭不了这个团队必胜的热情。
天已微亮,但降雨的攻势依旧继续,眼看第一车垃圾将进场开始填埋作业,各岗位人员继续铆足了劲儿,拖着沉重的双腿,继续奔波在积水中,衣物被浸泡后已紧紧贴在身上,有些同志甚至脱去雨衣,只为能行动得方便些。就在身心俱疲的时刻,党员同志们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部署完重点位置雨水倒排工作后,又前往库区内把控雨天填埋工作。不仅要严格控制作业面及周边积水导排情况,更要确保转运车辆在泥泞的道路上可以平稳安全的行进。有的进行现场道路组织,有的驾驶工程机械平整道路,有的指挥现场分区作业,确保雨水和渗沥液分开导排……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
积水褪去时已是半边夕阳,连续奋战了30多个小时,大家终于可以放松下来,有人衣服刮破也毫不在意,有人脚底被划破也浑然不知。正是大家心中怀揣着做好基层防汛战斗堡垒,争当雨季防汛排头兵这种信念才确保填埋场汛期生产安全稳定的运行。
转运防汛物资
三、总结反思,逐步完善防汛应急措施
一次防汛工作的收尾并不代表结束,而是意味着下一次的防汛战役已经打响,防汛小组成员及时总结每次防汛工作经验,查漏补缺,面对多变的现场地势,准确做出防汛工作思路的设想与变通。对于防汛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积极提出整改措施,提高技术介入能力,加强人机工作配合质量,整体提升防汛工作效率,保障汛期填埋工作有序进行。
细化库区雨污分流工作,加强雨水、渗沥液各自独立收集导排系统建设,避免产生额外渗沥液对周边水气、土壤造成二次污染,严格贯彻落实“两山”理论,保障生态环境。完善周边低洼地带雨水引流渠及泵站的建设,建立常态化铁路周边巡视巡检机制,防止雨水大量汇集影响铁路安全。
残渣填埋场是服务于丰台区人民群众的重要垃圾处理终端,保障其平稳运行就是保障了民生。早部署、勤检查、严落实、细反思,纵使填埋场现场工况复杂多变,但不变的是残渣填埋场防汛应急小组面临汛期挑战时必胜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