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0427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黄轶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北京市应大力推动韧性城市建设、建立全社会应急机制”的提案收悉,我们会同市城市管理委、市气象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等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大力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2021年10月27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我市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这是落实国家和本市“十四五”规划“建设韧性城市”要求的重要举措,走在了国内各省市前列。
为推动落实《指导意见》,市应急局会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城市管理委、市交通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水务局、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以及各区明确了2022年韧性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任务:一是在安全风险管理方面,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推动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和重大活动风险防控、推进建筑施工行业安全风险防控工作;二是在预报预警方面,推进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推进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和预警平台建设;三是在制度建设方面,推进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开展气候适应性规划研究和地震安全性评价、推进韧性城市评价基础性工作;四是在城市生命线工程方面,推进电网调峰储能项目建设、提高城市区域供气供热供水保障能力、推进地铁设施防倒灌防渗漏治理、推进城市地下管线隐患治理和安全管理;五是在防洪排涝方面,推进病险水库和积水点工程治理、实现海绵城市年度建设目标、完成中心城区洪涝灾害和公路防汛风险情景构建;六是在应急能力方面,推进基层消防应急能力建设、推进全市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推广AED等急救设施设备、推进应急志愿者队伍和心理服务站点建设等;七是在规划实施方面,推进《北京市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20年—2035年)》《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专项规划(2021年—2035年)》、首都防疫设施专项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实施,进一步将韧性城市关于空间预留、多元分散、适当冗余、平灾结合的相关理念在相关行业和领域中进行落实。
二、强化极端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预警
(一)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研究及预测服务
1.滚动开展气候趋势预测分析。加强与国家气候中心、津冀晋蒙气象部门联合会商,滚动更新延伸期、月、季节和汛期、森林防火季、采暖季气候预测结论,支撑全市自然灾害和安全形势分析、森林防火、防汛和能源调度。4月初向市委、市政府报送北京2022年夏季(6-8月)气候趋势预测报告,提示今年夏季北京地区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4成,大雨及以上量级的降水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大力发展智能网格气候预测业务,加快推动华北区域25公里分辨率延伸期智能网格预测业务在汛前实现准入,逐步推进关键区域5公里延伸期智能网格产品研发,初步构建0-30天网格化预报预测业务体系,提升气候分析预测的准确度和时效。加强极端天气气候统计分析和风险评估,会同应急局制定11类极端天气判定标准,助力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强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的若干举措》。
2.做好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推动多项城市规划、国土空间规划、通风廊道、区域论证等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有序开展,通过气候分析、气象模拟、卫星遥感等手段,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规划建设气候服务。综合考虑气候变化事实、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气候适宜性、气候承载力及气象灾害风险,开展基于适应的气候环境分级与规划指引;联合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以气候变化风险应对为导向,开展社区尺度高温热浪和暴雨洪涝极端气候风险评估和预估的探索性研究;基于ADMS-Urban、CFD等模拟技术,开展了小微尺度污染物扩散模拟以及重大活动场所(天安门和国家体育场地区)精细气候环境模拟和评估。牵头完成行业标准《市县国土空间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初稿的编制,从城市空间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生态气候资源空间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农(牧)业生产空间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未来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国土空间规划方案气候评估等方面初步建立了适用于市县国土空间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评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中。
(二)加强极端天气预报预警
1.提升精密监测能力。织密气象灾害易发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等关键区域气象监测网。“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自动观测站181个,在京冀交接山区建设自动雨量站280余个,全市557个站实时雨量数据从采集至应急部门缩短至4分钟。京冀两部S波段,12部X波段天气雷达相继建成或完成升级改造,形成高密度双偏振雷达观测网,开展多波段雷达协同观测,实现对北京全域及周边暴雨、强对流等极端、突发、局地天气生消发展移动的实时立体监测。
2.提升精准预报能力。研发技术自主可控的CMA-BJ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体系,提供0-24小时1千米分辨率、10分钟更新的降雨客观分析和预报产品,其中CMA-睿思模式产品北京地区分辨率达到100米,关键区域分辨率达到67米。利用CMA-BJ2.0预报支撑产品、多波段雷达组网产品以及风暴智能识别和自适应临近集合预报技术,有效提升强降雨预见期以及影响、强度、量级等关键要素预报的准确性。针对2021年超长汛期79场降雨过程,提前2至3天对重大天气过程影响时间、强度、范围、落区和极端性等进行明确预报提示。全程追踪降天气过程演变,动态调整更新预报结论,汛期重要天气过程无一漏报,24小时中雨预报准确率较去年提升13%。
3.提升分区风险预警能力。完善暴雨预警阈值、雨量经验指标和发布流程,提升暴雨预警发布时效,2021年2场大范围区域性暴雨过程预警提前量分别达到901分钟和759分钟。进一步细化分区域预警发布,在非全域分区预警信息中增加精细到乡镇和街道预警落区图,发挥市气象台的技术指导作用,强化各区分区预警职责,2021年汛期共发布分强度、分区域、分时段的分区预警1300余次。加强关注承灾体情况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风险预警,联合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委、水务局发布地质灾害、山洪气象风险预警。探索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在汛期服务中的应用,房山、延庆区气象局将承灾体、孕灾环境等基础信息融入预报预警业务系统,为防汛部门提供更直观的预报预警服务。
(三)提升灾害性天气应急联动能力
加强与市应急指挥体系的信息共享和全天候会商联动,建立气象信息要情市领导专报机制和自然灾害形势分析会商机制。共享气象数据全部接入北京应急指挥系统,气象信息直达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和各级应急部门。市区应急、水务部门全程参加全国早间天气会商和市区常态化会商,市应急办根据会商研判意见,适时启动全市各级、各分指和相关部门参加的全网会商和视频调度,市区气象部门主要负责人担当“第一决策首席”,全程通报解读气象信息,市领导多次强调要求各区政府要发挥好区气象局的决策参谋作用。组建核心区气象处,建立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气象防灾减灾应急联动机制,做好关键区域、重大天气过程驻场“融入式”气象服务。强化重点行业和部门“情景式”“点对点”“融入式”服务,气象服务深度融入城市内涝、山洪和地质灾害防御、水库调蓄、能源调度、森林防火等城市精细治理各环节。按照“链条式、全方位、广联动、强融合”公众气象服务模式,完善高影响天气新闻发布制度,创新融媒体直播、全网矩阵式推送等发布渠道,在强降雨天气来临时会同应急局,全网权威发布天气防范建议。2021年汛期通过“气象北京”微博微信、抖音号等渠道广泛发布气象信息2000余条,累计阅读量超1亿次。
三、构建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
(一)市级应急管理体系。成立北京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应急委)统一领导全市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主任由北京市市长担任,办公室设在市应急局。截至目前,下设21个专项应急指挥部,包括市群体性事件应急指挥部、市电力事故应急指挥部、市核应急指挥部、市反恐和刑事案件应急指挥部、市突发事件应急救助指挥部、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市建筑工程事故应急指挥部、市城市公共设施事故应急指挥部、市交通安全应急指挥部、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市涉外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市森林防火应急指挥部、市人防工程事故应急指挥部、市重大动植物疫情应急指挥部、市消防安全应急指挥部、市地震应急指挥部、市食品药品安全应急指挥部,市通信保障应急指挥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指挥部等。
(二)区级应急管理体系。各区建立相应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体制机制,成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和专项指挥机构,区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应设在区政府办公室。天安门地区、北京西站地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地区(以下统称天安门等重点地区)管委会参照区设立本地区应急机构。各区应急委和天安门等重点地区管委会在市应急委领导下,参与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相关应对工作,依法参与或指挥协调本地区各类较大、一般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三)基层应急管理体系。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设立或确定了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具体组织实施本地区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明确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责任人,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其他基层组织和单位在区政府及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指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四)应急预案体系和演练。按照制定主体划分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形成以北京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和区、街道(乡镇)应急预案体系,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全覆盖。全市每年开展各级各类演练万余次,其中各市级专项应急预案牵头责任单位每年至少开展1次应急演练,已认定的16支市级专业救援队伍,各应急队伍每年至少开展2次技能培训、组织1次应急演练。
四、夯实城市生命线安全基础工程
(一)持续开展地下管线隐患排查治理。2005年至2022年,市城市管理委共安排市级管线消隐计划7423项,管线消隐长度1950.87公里,“十三五”期间全市年均百公里地下管线事故0.84起,相比“十二五”年均5.08起下降83.46%,地下管线运行安全系数明显提升。2022年1月30日,印发地下管线全面普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力争2022年底前完成中心城区等重点区域的地下管线重大隐患治理和全市燃气管线重大隐患治理,2024年底前全市存量地下管线重大隐患“清零”,大幅降低地下管网事故率,首都城市生命线工程韧性明显增强。
(二)大力开展应急物资保障工作。会同市民政局、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完成了总计2.6亿元市级救灾物资和市级应急物资划转。制定出台《北京市救灾储备物资调拨机制》,与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建立了市级物资调拨和物资暂存等6项工作机制并制定出台《北京市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办法》。针对防汛抗旱全市共有防汛抗旱专储仓库143处,储存面积5.28万平方米,物资总价值约22079万元。与天津市、河北省应急管理厅(局)签订《京津冀救灾物资协同保障协议》,明确了三地应急管理部门工作协同任务。
(三)持续提升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全市现有防汛抢险队伍1658支,15.5万余人。全市在“志愿北京”平台注册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共计5994支,应急志愿者128278人。提高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数量,全市共建成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1685处,全市可紧急征用的星级饭店51家、17822间客房,可作为突发事件临时安置点,人均应急避难场所达到1.16平方米,到2035年,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力争达到2.1平方米。全市416个社区设置了598个应急亭,配备有消防逃生、应急抢险等19种54件社区必备的应急救援物品;建立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激励机制,共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65个,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442个;构建覆盖社区(行政村)基层监测预警工作网络,每个社区(行政村)至少配备1至2名灾害信息员,配备4000余台北斗应急报灾终端,全市灾害信息员数量达到9197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1163人。
五、广泛开展应急宣传和社会动员
一是组织开展全市性防灾减灾教育活动。利用“5.12”防灾减灾日、“10.13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11.9”消防安全日等主题宣传日,采取网络公开课、知识竞赛、线下活动、线上直播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二是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全市中小学每月开展一次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开展一次疏散演练。将安全教育纳入课程方案,每学年不少于3课时。编写《安全小卫士--儿童伤害预防教师手册》,从预防火灾、预防溺水、地震中的应急避险等10个方面,系统设计青少年儿童安全教育内容。办好北京市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特别节目,每年有超过3800万人次收看。
三是普及应急避险常识。在降雨降雪等恶劣天气频发时期,相关部门新媒体平台常态化发布小视频、图文等,介绍降雨降雪雾霾天气应对常识、行车技巧以及如何避险逃生等知识。推进公共安全、消防科普教育阵地规范化建设,建设移动式消防体验馆、消防主题公园、影院、餐厅、书店等多种形式消防宣传教育场所,制作“北京市公共安全教育基地打卡护照”。
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系列重要论述和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应急理念,在现有应急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强化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和应对工作,持续提升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突发事件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置能力,根据《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全面提升首都北京包括应对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城市韧性。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本市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
2022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