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0847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姚学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高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能力”的提案收悉。我们会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气象局、市水务局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2021年四季度,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经市政府同意,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努力建成与首都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极端天气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体系,全力保障首都社会安全稳定,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加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
(一)强化监测能力建设和数据共享。市气象局为提升气象灾害易发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气象监测能力,全市新增自动观测站181个,京冀毗邻山区建设自动气象站280余个,全市557个气象站实时气象资料服务从采集至应急部门缩短至4分钟。京冀2部S、12部X波段天气雷达相继建成或完成升级改造,形成高密度双偏振雷达观测网,开展多波段雷达协同观测,实现对北京全域及周边暴雨、冰雹、雷暴、大风等极端、突发、局地天气生消发展移动的实时立体监测。针对重大天气过程,市气象局组织国家级气象科研单位、华北区域气象部门、在京部队气象部门联合开展会商研判。加强应急、气象、水务、防汛等部门应急联动,实现灾害性天气信息及气象监测数据实时共享。
(二)优化预报模式提升精准预报能力。市气象局发展了集天气、环境、城市等子模式为一体的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CMA-BJ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体系,提供0-24小时1千米分辨率、10分钟更新的客观分析和预报产品,其中CMA-睿思模式产品北京地区分辨率达到100米,关键区域分辨率达到67米。利用自主研发的CMA-BJ2.0预报支撑产品、多波段雷达组网产品以及风暴智能识别和自适应临近集合预报技术,有效提升灾害性天气的预见期以及影响、强度、量级等关键要素预报的准确性。2021年汛期79场降雨过程,提前2至3天对重大天气过程影响时间、强度、范围、落区和极端性等进行明确预报提示,全程追踪降雨天气过程演变,动态调整更新预报结论,汛期重要天气过程无一漏报,24小时中雨预报准确率较2020年提升13%。
(三)提高提前预警能力和传播效果。市气象局进一步完善暴雨预警阈值、雨量经验指标和发布流程,提升暴雨预警发布时效,2020年暴雨预警提前量为298分钟,2021年2场大范围区域性暴雨过程预警提前量分别达到901分钟和759分钟。进一步细化分区域预警发布,在非全域分区预警信息中增加精细到乡镇(街道)预警落区图,发挥市气象台的技术指导作用,强化各区分区预警职责,各区动态调整“监视区、警戒区、责任区”三道防线,2021年汛期共发布分强度、分区域、分时段的分区预警1300余次。加强与周边省市联防联控,相关区气象局与津冀晋周边的20余个市县气象局建立联动机制,做到预警提前准备、及早发布、有序升级。密切关注承灾体衍生、次生灾害的风险预警,联合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水务局发布地质灾害、山洪气象风险预警。优化预警信号服务提示信息,针对性开展分区域、分行业、分人群预警服务提示。探索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在汛期服务中的应用,房山、延庆区气象局将承灾体、孕灾环境等基础信息融入预报预警业务系统,为防汛部门提供更直观的预报预警服务,切实把预警信息有效转化为应对行动。
(四)聚焦提早预警目标,做好技术准备。一是建立一个极端天气生消发展概念模型。开展极端天气触发和演变机制的科学研究,分析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强对流系统演变规律,初步构建雷暴下山演变个例库,开展北京上游山区雷暴、强对流下山演变关键机制定量指标研究。二是研发一套极端天气概率预报预警产品。升级CMA-BJ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体系,初步建立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汛期实现3公里区域集合预报系统的业务试运行。针对极端天气发生的类型、强度、落区和时段,研发极端天气概率预报等产品。三是创新一个“智能-数字”预报业务流程。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建设数字气象台。上线运行北京睿图短期数值试验定制平台、决策服务知识图谱,实现灾害性天气多维可视化显示。优化数值模式天气学检验方法,实现气象传统业务“会商”向气象新型业务“会诊”转变。四是完善一套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的气象服务产品。增加全市分区预警信号一张图,实时推送至北京市应急指挥中心;基于雨量监测及睿图精细化分析格点数据和城市高分辨率地图数据,研发数字化雨量实况电子地图,提升气象服务的直观性和实用性。加快推进防汛预测预警系统建设,实现排水单元格实况预报及易涝点风险预警在城市内涝防范应对中充分应用。围绕山洪防范和水库调蓄需要,加快推进精细化实况和模式数据在密云水库和洪水预报系统中的应用。加快推进气象灾害综合风险管理平台研发,建设气象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汛期试验开展暴雨气象灾害风险实时监测评估。
二、织密城市防灾减灾网络
(一)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制定公共安全风险管理、韧性城市建设、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等制度文件,推动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向风险防控转移,系统提升城市防灾抗灾能力。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突出关口前移,加强源头管控,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严防风险演变、隐患升级。
(二)全面开展防汛隐患排查治理。各区防指、各专项分指、各有关单位,梳理2021年防汛工作中出现的较为突出的内涝积水、地质灾害等各类防汛隐患,项目化推进落实工程治理措施,汛前无法完成的,落实应急度汛措施。水务专项分指排查346个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实行“一区一单”推动整治。地质灾害专项分指组织开展山区道路沿线崩塌、滑坡灾害隐患精细调查,相较原台账的2080处隐患点,新增2860处隐患点并移交相关部门和区落实治理防范措施。城市地下管线专项分指组织开展城市管理行业领域安全大检查,制定年度地下管线消隐计划共计1175项。住建专项分指针对3412项在施工程落实风险管控措施,特别是针对584项深基坑,32项高堆土,21项涉山涉水工程,落实落细隐患排查和治理措施。旅游专项分指对59家地质灾害隐患类景区,95家普通涉山涉水类景区重点检查,对21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逐点落实应急管控措施。
(三)持续治理积水内涝。2021年汛后,市发改、财政、水务、交通、农业农村等部门共同研究推进隐患治理工程和水毁修复工程,全市投入资金15.5亿元。印发《北京市城市积水内涝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实施方案》,通过对流域、单元、管网、排水口等进行系统分析,确认积水原因,综合施策,持续推进城市积水内涝治理,不断完善城市积水内涝防治工程体系。结合雨水排除系统完善、雨污水分流改造、下凹桥雨水泵站提标、积水点治理等系列工程,通过提标改造现状雨水管道、打通断头雨水管道、建设下凹桥雨水管道、随道路建设雨水管道等措施,逐步完善雨水管网建设,降低积水风险。
(四)构建流域防洪体系。按照“拒、绕、排”防洪思路,不断推动流域防洪体系构建。防洪调度过程中,综合考虑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间的洪水安排,统筹运用河道、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水工程,实施流域洪水统一调度,实现各类水工程协同作战、联调联控,提升流域整体防御能力。为保障城市副中心防洪安全,构建“上蓄、中疏、下排、有效蓄滞利用雨洪”的防洪工程体系,该工程体系建设完成后可保障城市副中心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上蓄”是通过利用流域上游十三陵水库等12座水库有效调蓄山区洪水,并在副中心上游建设温榆河公园、宋庄、坝河、小中河等蓄滞洪区拦蓄上游洪水;“中疏”是通过运潮减河、新开挖温潮减河两条分洪通道,分流温榆河洪水入潮白河;“下排”是疏挖北运河下游河道28.7公里,达到50年一遇行洪能力,顺利排除洪水;“有效蓄滞利用雨洪”是在规划155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就地蓄滞雨洪,回补地下水,实现雨洪水资源化利用。
三、健全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
(一)编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在开展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编制大风、雷电、冰雹、极端降雪四类极端天气的应急预案,明确防范应对工作的指挥体系、责任分工、响应机制和应急措施。2021年,制定应急演练评估管理办法,首次以竞赛形式对全市88个重点演练项目开展评比,有效提升规范化水平。对极端降雨开展情景构建,在此基础上结合无脚本应急演练研究,计划在2022主汛期前,组织开展一次防汛综合应急演练,重点演练风险研判、应急指挥、信息报送、协调联动等工作机制,提升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实战能力。
(二)开展郑州暴雨移植分析,提出对策建议。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发生后,全市迅速组织相关单位开展了郑州暴雨防汛专项培训和移植分析工作,分别对永定河流域、潮白河流域以及北运河流域按照“自然地理相似性原则”“暴雨中心重合原则”“流域洪涝水不利原则”“降雨分布特征相符原则”进行暴雨模拟,分析暴雨巨灾对城市运行的影响,梳理风险清单,查找我市防汛工作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夯实各级防汛责任、强化监测预报预警、重点风险防范、防汛应急响应等改进措施。
(三)进一步强化“四预”措施。推动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能力建设。加快实施水情监测预报补短板,提升动态监测感知能力,发布中雨及以上级别降雨预报时,开展洪水、山洪、内涝预报预警作业,延长洪涝灾害预见期;完善预警发布机制,畅通预警发布通道;强化降雨产汇流预报和洪水演进过程模拟预演,摸清水工程行蓄洪能力和调度运用风险;优化完善防洪排涝专项预案,覆盖流域、水库、河道、山洪、蓄滞洪区等内容;加强气象水文预报耦合,形成基于预报的流域洪水调度模式;完成水旱灾害风险普查阶段任务,推动普查成果落地应用,编制积水内涝风险图,为防洪排涝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四、加强极端气候灾害防御
(一)完善风险防范应对管理工具。编制气候适应性规划,系统分析北京气候变化趋势,制定各层级规划体系的适应措施。推行风险地图管理,开展极端天气条件下城市风险点位分析识别,建立风险点清单,编制完善洪水、内涝、地质灾害、大风等风险分布图。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运用,结合区域地形、环境要素和城市运行情况,编制重要目标防护图,根据实际需要适度提升防护标准。制定救援力量布防图,采取前置、预置和机动相结合的方式,优化救援力量部署。健全极端天气应对分析评估和复盘总结机制,不断改进完善应对工作。
(二)完善社会响应工具包。对于极端天气引发的重大灾害,第一时间通过权威媒体向社会发布信息。健全政府与社会沟通机制,积极发挥专家智库作用,及时回应社会公众反映的情况。密切关注舆情,加强宣传引导,及时澄清不实信息。明确街道(乡镇)、社区(村)应对极端天气的责任机构和责任人,结合“接诉即办”“吹哨报到”和网格管理等机制,动员和引导社会公众协助做好秩序维护、后勤保障等辅助工作。
(三)强化生命线韧性和应急保障。编制市政重要生命线韧性提升规划,推动建设分布式、模块化、小型化、并联式生命线系统,强化水、电、油、气、热设施管网应对极端天气的韧性。提升生命线工程高度集中且相互关联的关键节点和区域的快速恢复能力。完善热、电、气联调联供机制,巩固多源多向的气源供应体系,加快开展应急热源改造,实现重要电力用户配备应急电源。建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五、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
(一)完善应急响应和指挥机制。遵循“提早部署、全程调度”的原则,按照本市应急预案中处置重大或特别重大灾害的标准,依托现行应急指挥体系启动分级响应。为降低领导班子换届带来的影响,在加强培训熟悉职责、提升工作能力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指挥调度指令清单,实行全时段指挥调度机制,根据极端天气变化情况动态调整响应措施,及时调度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对于重点风险点位,实施扁平化、点对点调度,实现精准指挥和响应。
(二)构建适应局地气象特点的应急处置模式。研究把握本市地形地貌复杂、气象条件多变的特征,针对极端天气局地性、突发性的特点,细化调整相关应急处置方式。针对山前、山前偏南迎风坡、喇叭口地形谷地和近郊区的暴雨多发带,西北部山区冰雹多发带,东南部平原大雾多发带,构建市区联动、区域协同、自主响应、快速处置的应急处置模式。
(三)增强社会公众避险自救能力。开展极端天气风险科普宣传,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载体,普及极端天气灾害特点、风险隐患、紧急避险等相关知识。积极组织市民参加极端天气应对培训演练和灾害情景体验,提升社会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利用3至5年时间,实现本市居民接受社会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人数占常住人口总数的30%至35%。
(四)强化督导检查工作。建立应急响应措施落实情况督导检查和问责机制,通过明查暗访、联合执法、随机抽查等方式,对基层单位及重要部位、风险隐患点位应急响应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督导检查,及时查找问题并督促整改,确保各类响应措施落实到位。
最后,再次衷心感谢您对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对进一步提高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工作的高度关注和科学建议。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将持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我局将以贯彻落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为抓手,持续推动《若干措施》任务分工落实落地,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提升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能力,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
2022年6月18日
签发人:张树森
承办人及联系电话:黄虎,55573626,13601018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