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应急动态

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如何建?来看北京的探索实践!

发布日期:2020-12-10 10:00
【字体:

三面环山、林地近半,北京市统筹现有资源构建航空应急救援体系——


合署办公 战略共建

锻造“尖刀”“拳头”

一点突破、两翼推进,穿插迂回、递进超越,使用常规机具处置中低强度地表火、使用以水灭火装备处置中等强度林火能力……近日,北京市应急管理局组织市航空应急救援队、市森林消防综合救援总队开展地空协同灭火演练,为应对秋冬季森林火灾做好准备。

借力应急管理事业发展东风,北京市应急管理局于2019年11月组建北京市历史上第一支以执行森林消防任务为核心的北京市航空应急救援队,于2019年7月成立北京应急救援无人机侦测分队。谋在先、干在前,着眼“全灾种、大应急”任务要求,北京市应急管理局统筹全市航空救援资源,探索合署办公、统一管理及战略共建的模式,做好部门间、地区间协同,以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确保高效响应,完善“四类专业人员”培养和管理模式……填补了北京航空应急救援力量的空白,初步构建了北京市航空应急救援体系。


如何建队伍?

为谁所有、为谁所用?


响应速度快、机动能力强、救援范围广……此类优势的突显使得航空力量当仁不让成为应急救援体系中的“尖刀”和“拳头”。对于三面环山、林地近半的首都北京来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队伍都没有,哪里还谈得上体系。”面对当时仍处于空白状态的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北京市应急管理局救援队伍建设处处长陈磊钢介绍,如何建队伍、建什么样的队伍是该局最先要解决的问题。

北京地区天干风大,防灭火力量少、任务重,“以水灭火”仍是当前最佳的战法,直升机灭火无疑是效率最高的森林灭火手段。因此,建立一支以森林灭火为核心任务的航空应急救援队伍成为该局眼下最迫切的需求。

那么,人员、直升机、机场等从哪里来?为谁所有、为谁所用?

陈磊钢说,航空领域本就具有“专业性强、花费高”的特点,如若抛开现有资源“从零开始”,显然是不现实的。在摸清全市航空应急救援资源底数的基础上,本着“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思路,该局决定将直升机租赁及运营保障等工作,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完成。目前,拥有直升机、机场并可提供机长、机组人员,具备救灾专业能力的通航公司负责提供2架直升机及相应的机长、机务人员,还负责直升机维修保养等飞行作业和飞行保障工作;通航服务公司负责信息化和气象服务保障。

2019年11月,由北京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在森林消防局机动支队、通航公司及通航服务公司的共同参与下,北京市航空应急救援队正式成立。

“各单位分别派遣专人长期入驻基地,合署办公,接受统一管理。2架直升机及相应的机长、机务人员等也是如此。”北京市航空应急救援队队长王雷介绍,作为北京市应急管理局下属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北京市财政每年投入4000余万元用于队伍建设。目前,该队将昌平区定陵机场作为主基地,市应急管理局负责队伍管理和应急救援的组织实施工作,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机动支队配合做好空地协同和作战训练。

近年来,无人机在应急救援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北京,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已组建了具备在泥石流、洪水、森林火灾中实施灾害救援的无人机侦测分队,且拥有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专业、科技部挂牌的无人机遥感综合验证场等,无疑是发展航空力量的最佳合作对象。

2019年7月3日,北京市应急管理局与中国消防救援学院签订协议,通过战略合作模式,成立北京应急救援无人机侦测分队。

“按照协议内容,我们将参与北京地区森林灭火、防汛救援等应急救援任务,并提供灾情侦察、灾区勘测、通信中继、三维建模和气象数据获取等技术保障。”北京应急救援无人机侦测分队队长纪任鑫介绍,目前,该分队以中国消防救援学院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教学组遴选的优秀教员和学员作为骨干力量,共有队员52人。



如何申请空域,

协调各部门、各地区?


建立航空应急救援力量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空域和航线。首都无小事,事事连政治。北京的空域和航线管理限制更为严格。

“申报空域和航线前,我们邀请专业人士对飞行任务审批、飞行空域划设、起降场地选择等通用航空飞行任务申报进行了指导。”陈磊钢介绍,该局初步划设6个训练空域和3条训练航线,并对其可行性等进行评估。随后,将规划空域和航线上报至中部战区航管处进行初审,并通过与中部战区、民航空管局等军民航航管部门召开空域协调会等方式,获得3个飞行空域和2条飞行航线的批复。

“我们与中部战区空军参谋部建立了航空临时审批机制,双方指定专人对接飞行计划申请、动态通报、空中指挥等相关事宜,并严格落实应急飞行空域优先保障。”王雷介绍,航空应急救援队接到命令后,由该队飞行保障科向中部战区空军参谋部通过电话和网上申报系统申请空域和航线,中部战区空军参谋部开通绿色审批通道,确保直升机半小时内起飞。

目前,北京市应急管理局与市水务局建立了快速取水机制,完成森林防灭火重点区域62座水库的勘察工作,选定了47处直升机吊桶取水点。

据悉,8月21日,为确保斋堂镇空域飞行训练安全顺利进行,北京市航空应急救援队向斋堂水库管理所起草了取水说明,指定专人与水库管理所进行对接,确立了每次训练取水前提前进行沟通,通报训练时间和飞行架次,训练结束后,及时通报吊桶取水水量,做好信息共享和记录的沟通机制。

此外,北京市航空应急救援队还充分利用北京现有机场资源,与平谷机场、密云穆家峪机场等4个通用机场签署服务保障协议,与良乡军用机场协调建立合作共助关系,确立了执行任务时的临时起降保障机制。

“航空应急救援不仅要做好部门间协同,还要做好市、区、街道间的协同。”王雷举例说,直升机灭火时,必须做好与地面力量的配合。为此,该队组织区、街道相关部门开展航空应急救援培训,详细讲解航空森林灭火工作流程等内容。


如何建立高效的应急响应体系?


2支航空应急救援队伍组建后,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将其纳入市应急救援体系,形成了三级联动、空地一体、军地联合的应急救援体系。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制定了《北京市航空应急救援队直升机调动程序办法》,结合航空应急救援队森林灭火工作流程和中部战区航管部门关于首都地区飞行器空中管制等方面的要求,对调用直升机遂行京内、京外森林灭火救援任务和执行常规飞行任务等进行了明确。

按照应急响应制度,灾情发生后,由北京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向各单位及各救援力量发出指令,接到命令后,各救援力量赶赴现场进行处置。

那么,航空应急力量如何快速响应?

“直升机出动,开始执行任务!”近日,在一场空地协同灭火实战演练中,王雷向机组下达灭火演练任务。

机组人员、各部门队员仅用15分钟便迅速做好航前准备。2架直升机分工明确,1架起飞前往“火场”进行空中侦察,另一架前往“火场”附近水源地对取水点开展勘察。“火场”上空,机舱内的飞行观察员在完成空中侦察作业和火区图描绘后,立即向地面指挥部报告“火场”情况。随后,2架直升机前往取水点,取水完毕后编队返回火场支援地面部队,先后对“火头”及“余火”进行吊桶洒水作业。

对于北京应急救援无人机侦测分队来说,安排人员24小时保持常态化战备状态,且所有战备装备均以“以车代库”方式存放,是做到快速响应的前提。纪任鑫介绍,遇到任务时,分队将按照学院要求,请示学院主官审批,而后按照《学院参加北京及周边地区应急救援行动预案》,在指挥中心成立基本指挥部。同时,由学院机关相关业务部门、科室成立现场指挥部,带领无人机侦测分队赶赴任务现场,服从任务现场联合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度。


锻造“尖刀”和“拳头”

还需做什么?


陈磊钢介绍,当前,北京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才刚刚起步,建好建强队伍仍是当前的重点工作。

如何建强队伍?人才是关键。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充分发挥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在教育、科研、人才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成立双方领导及相关人员组成的共建合作领导小组并联合办公,统筹规划和推进落实航空应急救援队伍人才培养、待遇保障、学科建设等相关事宜,同时,初步策划了以调度指挥员、飞行观察员、空中任务员和行政后勤人员为主的“四类专业人员”培养和管理模式。

“针对飞行观察员急缺的现状,我们选拔了10名飞行观察学员,通过组织开办基础班和夜校,邀请特级飞行观察员来队授课,为其开展业务培训。”王雷介绍,眼下,这些学员马上就要迎来飞行观察员资质考核了,而这只是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小部分。

下一步,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将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制定《首都航空应急救援人才管理规范》,推动航空应急救援领域人才选拔、培养和管理模式的构建工作。

在陈磊钢看来,应急救援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了队伍能否在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而扎实开展飞行训练和实战演练工作,破解空地、空空通信通联等业务难题,探索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是该局和各航空应急救援队伍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作为首都人民的守夜人,我们按照‘全灾种、大应急’的要求,做好航空应急救援力量和体系建设各项工作。”陈磊钢说,接下来,该局将以航空森林灭火任务为牵引,努力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锻造航空应急救援领域“尖刀”和“拳头”。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2020年12月9日头版头条  作者 樊晓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