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明副局长专题听取安责险制度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 |||||||
|
|||||||
2月14日下午,唐明明副局长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听取2018年安责险制度建设工作情况及2019年工作总体思路汇报。贾秋霞副巡视员陪同,局规划处和安责险运营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上,局规划处汇报了2018年全市安责险承保、理赔、事故预防等服务情况,从制度顶层设计、政府协调推动、指导市场运营、培树品牌形象、改造信息系统、开展学习交流等六个方面总结了全年工作成效,梳理分析了制度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汇报了2019年工作总体思路。安责险运营服务中心汇报了2018年安责险制度市场运营服务情况和2019年运营工作思路,并就2018年安责险事故预防工作情况及2019年事故预防工作思路进行了专题汇报。 2018年,全市各区均超额完成年度下达的参保率指标(生态涵养区10%,其它区14%)。与2017年相比,全市参保企业数量增长明显,全市安责险参保企业达50455家,同比增长45.09%;保费规模取得重大突破,达到1.09亿元,同比增长56%;高危行业参保数量增幅较大,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建筑业三个行业领域的参保数量分别为20521家、18639家和3249家,占全市参保企业总量的84%;行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在原有6家大型企业参保的基础上,新增北京自来水集团、昊华能源两家大型企业投保安责险。 2019年,安责险制度建设工作将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重点抓好六项工作。一是抓好制度体系调整完善。会同市财政局、北京保监局,继续研究制定本市推行安责险制度的《实施细则》;组织开展事故预防费使用调研,适时调整完善事故预防费提取使用办法。组织安责险费率专题调研,调整制定相关行业费率定价。二是抓好年度工作推动部署。在区级机构改革完成后,分区划片组织召开安责险工作推进会,邀请各区政府部门、保险机构、隐患排查机构相关人员参加,深入了解基层安责险推进现状,研究对策建议、制定有效措施。三是抓好高危行业协调推动。充分发挥联席会议机制沟通协调的重要作用,继续加强与相关行业部门协调,研究制定高危行业领域强制推行安责险制度的政策措施。会同市体育局协调研究滑雪场投保定价方案,推动滑雪场经营企业投保安责险。四是抓好事故预防典型“复制”。深入做好西城区为参保企业免费发放应急柜、海淀区为部分餐饮企业免费发放燃气报警器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形成可在全市推广、“复制”的经验做法,有效发挥事故预防费作用,使参保企业实实在在增强获得感、安全感。五是抓好安责险品牌形象培树。在原有宣传途径、宣传方式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安责险赞助、冠名活动,继续推进餐饮和商铺两类行业的安责险安全预防宣传片制作工作,逐步扩展至其它行业。做好“安责险金牌宣讲员培养计划”推进工作,发挥好宣传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安责险品牌典型影响力。六是抓好保险运营服务监管。结合2018年第三方机构对运营服务的评估情况,适时协调组织北京保监局、市金融工作局、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对保险运营服务情况进行监管,及时发现运营服务问题,并督促整改,切实提高运营服务水平,维护安责险良好的社会形象。 唐明明副局长指出,2018年全市参保率超过了23%,但是就北京全市企业数量来看,仍有发展空间,从长远看,要朝着70%的目标发展。对2019年及下一步安责险制度建设工作,唐明明副局长提出了10条具体意见。一是要深入分析企业“脱保”原因。2018年安责险脱保企业数量仍然不小,要从制度设计、经济政策、市场运营、保险服务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查找出不持续投保的原因,并研究制定相关对策措施。二是要将安责险全面纳入企业标准化达标创建。在2018年纳入企业二级、三级标准化达标创建的基础上,适时推动纳入企业一级标准化达标创建。三是突出行业部门重点推动。要选取已参保的建筑、交通等行业企业,向行业主管部门反馈“获得感”,推动行业部门主动参与,适时组织开展行业部门联席会议,汇报工作成果。要协调相关部门,适时研究事业单位投保办法。四是要丰富安责险宣传形式。要进一步研究事故预防费使用办法,适当调整使用范围,研究在支持企业科技研发、产品推广等方面“开口子”。要加大隐患排查、事故理赔、案例分析、警示通告、冠名赞助等形式的宣传。五是要开好安责险工作会。规划处和运营服务中心要充分总结工作成果,向各区、各部门、各保险服务机构通报情况,调动工作积极性。六是要继续完善运营服务评价体系。在2018年第三机构评估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修订完善现行评价标准。七是要坚持统一标准,加强保险服务监管。要督促保险服务机构执行好安责险相关制度规定,防止出现内部恶性竞争。八是要重点做好事故理赔、隐患排查工作宣传。认真梳理事故理赔、隐患排查成果,适时向社会公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安责险工作,形成共享共治的良性互动。九是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大数据分析。安责险制度推动以来,收集了庞大数据库,要及时与局信息中心对接,进一步科学研究分析,形成服务安全生产监管的有效“大数据”。十是要进行安责险课题研究。利用社会智库研究、调研走访等形式,开展安责险相关课题研究,发挥安责险社会效益。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