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执法队 - 郑媛元 | |||
| |||
心有大爱敢担当 怀揣着对安监事业的憧憬和向往,抱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志向,2011年郑媛元考入昌平区安监局,刚进局就如愿进入了执法队,开始从事一线执法监察工作。一家一家企业的安全执法检查、跟踪整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让她明白了心有大爱的安监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贯彻在自己工作的始终。 守护生命 敏感细心起获黑窝点 “守护生命既是我们的工作职责,更是全体安监干部的光荣使命,我们只有把这件事真真正正放在心上,才能把人民群众的感受和困难放在心上。” “我们不辞辛苦排查隐患,不单单是消除了一个隐患,而是挽救了一个生命,是让孩子不失去父母,让父母不失去孩子。” 这是她从事安监工作多年来体会到的安监工作的真谛和安监人肩膀上的重量。 2014年,安监局接到群众举报,说有一个来自河北的男子在家中私自生产乙炔。接到举报,昌平安监局上上下下都紧张了起来。“乙炔是易爆的,它的生产原料碳化钙遇水就会激烈反应,放出大量热,要是出事了,后果不堪设想啊。”虽然已过去多时,但提起这件事,仍然能感受到郑媛元的紧张感。 举报上说的地点是村里的一大片民房,要想知道黑作坊具体在哪里,还需要花一番功夫。 为了不打草惊蛇,郑媛元带着队员在区域内巡查时,只能说是检查用电安全等问题。用她的话说,这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违法人员看到他们肯定不会开门。 “首先我知道了这有危险隐患,而且这事还归咱管。要是因为我没有找到黑窝点,有人受害了,我得自责一辈子。”回忆起查找黑窝点的那几天,郑媛元说自己每天吃不好,睡不着。 一连几天,她和队员在不同时段反复在这个区域内巡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进村的路上,她看到了一辆河北车牌的面包车。由于路面坑洼不平,车子摆动的幅度非常大。根据经验,她判断车上肯定有非常重的东西。而且,细心地她还发现车轮上沾了很多白色粉末,和生产乙炔的剩余物十分相似。 更加奇怪的是,这辆外观看起来十分破旧的面包车,还贴有一般豪华车才会使用的黑度非常高的玻璃膜。 最终,在属地派出所的帮助下,不仅在车里发现了乙炔的生产原料,还起获了黑窝点里的生产设备等,一举打掉了一个制售黑窝点。 然而,此时,郑媛元一直悬着的心并没有就此放下,她想的是如何处理这些危化品和生产工具。为避免乙炔生产原料及生产设备等再次流入社会造成隐患,又协调环保局进行了无害化处理。该窝点就在居民区内,周围住着大量外来人口,它的取缔算是排了辖区的一颗大雷。 勇于创新 探索建立“地理信息标注图” 日常执法监察使用的企业信息一般都是文字台账,往往是一个表格记录了企业的名称,地址等等。而安监局的工作特性确定了,执法人员区域性轮岗比较频繁,可台账上的地址文字性表述就显出了它的局限性。“这种地址的文字表述比较严重的依赖于执法人员对一个地区的熟悉程度,比如,台账上的平坊村北,东三旗358号,“指南针”作用不明显,实用性不强“。鉴于这个不足,郑媛元利用她的工科背景和队员尝试着“以字变图”,探索建立一个地理信息标注图,“一旦将企业信息录入系统,这个地理信息标注图类似百度的功能,鼠标一点,就能直观、准确反映镇域内所有企业的地理位置、企业资质、隐患情况、到达路线等”。这可以给执法监察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尤其适用人员轮岗迅速掌握情况,进入角色,利于领导工作决策,从而大大提高了执法效能。 排除隐患 是积德行善的好事 为了营造一方平安,郑媛元和许多的安监人一样,工作没日没夜,更没有节假日。越是到除夕这样的大日子,越要全局出动,对每个烟花爆竹点、每个重点区域进行检查,直到炮声停了,炮摊关了,才能收队。处理完业务,回到家往往已经是凌晨两三点。 虽然辛苦,但郑媛元说,每当看到一个个事故隐患被排除、社会和谐、家家平安时,她的心里是甜的。“我们虽然不能陪家人吃年三十的饺子,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却让更多人能够平平安安的在家里吃上年夜饭”。“对于我们来说年夜饭可以初一再吃,但是对于更多人,生命只有一次,需要我们来维护,这就是我们不怕辛苦的动力。”郑媛元说,在她看来她所从事的是一份积德行善的工作。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