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三公司-杜春军
责任比什么都重要
自1997年以来,杜春军先后被任命为安全副经理、安全管理处处长,现担任新兴建总三公司安全副总工程师杜春军。20年的日月,从初涉安全,到如今公司安全管理的顶梁柱。在他看来,“责任比什么都重要,只有意识到肩上的责任,才能把它落到实处”。他一再强调,深入一线、发现隐患、跟踪管理,是安全管理工作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他每年都会把上级部门要求的检查频次翻倍,除此之外,周末、节假日他都会去工地看看,避免由于放松引发事故。2016年,杜春军一共牵头开展了各类检查200余次,下发安全检查单194份,隐患单27份,罚款单14份。“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去工地的路上”,党委书记提到他开玩笑地说。
管安全就要不怕得罪人
杜春军在20年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与各方人员产生的矛盾不计其数,包括与项目部管理人员、劳务人员、甲方、监理…甚至受到过语言和人身攻击的威胁。杜春军似乎看惯了这些矛盾,轻描淡写地说道,“安全工作常常与生产进度相矛盾,所以开展难度比较大。每一名安全管理人员,都要大胆去查、去管;不要怕得罪人,宁听骂声,不听哭声;只要对安全工作负责,我都会大力支持”。虽然在实施检查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不配合的情况发生,但在工地顺利竣工后,每一名管理人员都会由衷地感谢他,对他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开拓创新,告别乏味
安全检查纵然直接有效,但还是远远不够的。乏味枯燥的安全管理工作,想从“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我会安全”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抓好点滴,构建企业安全文化。2012年至2014年,在他的带领下,新兴建总三公司实施了“三年三步曲”的创新举措,即自导自演为提高劳务人员安全教育有效性的《安全警示教育小电影》、将企业自身特点与标准规范相结合,为推行施工现场标准化建设的《三公司安全管理文明施工管理图册》、为提高安全管理人员日常检查有效性的《日常安全检查记录本》。
“劳务人员的安全教育是保证其行为安全的重要措施,但施工现场劳务人员数量多,流动性大,安全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固定模式的教育以及读规章、念规范,效果不佳”,杜春军这样说到。在他的带领下,三公司安全管理处自导自演,选取了施工现场常见的几类典型事故,拍摄了《安全警示教育小电影》,人物对话及情景通俗易懂。
在“三年三步曲”完成后,杜春军加快了创新的脚步,2015、16两年共完成了安全管理类创新10余项,包括:安全生产技术实验模型、与实名制结合的案例培训教育室、《三公司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强制性规定》、劳务人员班前讲话记录本等等。每一项举措都大大促进了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他带领的安全管理处,被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评为“优秀创新团队”。
学习才能更好地服务
“服务”这两个字,一直是杜春军对自己工作的定义,尽管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认可,但是他从来没有放慢自己学习的脚步,办公室里罗列着各类规范、标准、书籍、法律、安全类杂志,微信也关注了许多有关安全生产的公众号,每当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炉,他都会在第一时间要求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学习。除了书本上的知识,“走出去,引进来”也是他提高自身的方式之一。作为北京市绿色文明工地检查组成员,在检查中遇到优秀的工地或做法,都会积极的请教学习。2016年初,三公司德州片区大干在即,为了提高德州片区整体标准化水平,他组织了德州片区各项目部主要领导,到北京市城建集团某工地进行学习和交流,参与人员感触颇深。他经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安全管理亦是如此,走出去,才不会做井底之蛙”。
“就是放松不了自己”
50岁的他,已经献身安全工作20年,比起同龄人,他的脸上多了一些沧桑和憔悴,头上的银丝也愈发浓重。当聊起安全工作的压力,杜春军说“我喜欢体育,尤其是足球和篮球,晚上的空闲时间基本上都在关注体育节目”,2008年他被评为北京市奥运会优秀志愿者。周末他也很少给自己时间,基本上都会到工地转转。“最害怕的声音,就是晚上9点以后的手机铃声,如果手机响了,我的神经就会绷得特别紧,以为工地出了什么事情,通常会猛地坐起来一边找衣服一边准备出门”,强烈的责任心让他形成了这样的定向思维。
紧绷了20年的他,如今仍然放松不了自己。尽管艰辛,就算被压的喘不过气,他还是以淡淡的笑容作为回应,因为他看到自己20年的努力已经收获了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