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一局集团第二建筑有限公司-张国龙
张国龙,男,1965年5月出生,大学本科,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北京市建筑业脚手架取证主考官。现任中建一局集团第二建筑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经理,负责公司全国近百个在施项目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自从1989年加入中建一局二公司以来,张国龙一直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带领二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团队多次荣获中建一局二公司“经济技术创新先进集体”、中建一局集团“先进集体”,被北京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授予2013-2015年“先进单位”。2016年为公司赢得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好评,并荣获“北京市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称号。
“做安全管理工作不能一味的只懂得严格落实,更要学会去思考。”谈及安全管理工作,中建一局二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经理张国龙这样表述。在张国龙看来,做好安全工作,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是只是基础保障,在这个基础上还必须结合企业和项目在实际工作中的特点去思考和优化工作方式,树立一个“大安全”意识,将安全管理工作融入到商务、技术、生产等全施工领域,才能有效的提升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真正的起到为生产施工保驾护航的作用。
自从1989年加入中建一局二公司以来,张国龙一直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团队多次荣获中建一局二公司“经济技术创新先进集体”、中建一局集团“先进集体”,被北京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授予2013-2015年“先进单位”。2016年为公司赢得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好评,并荣获“北京市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称号。28年的安全管理工作经验和成绩带给他的不是满足,而是激发出了更多的管理灵感。
推进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实现降本增效
“这个是中建一局二公司的《施工现场标准化应用手册》,根据工程创优目标不同,分为A/B/C三个级别。”张国龙介绍,这本《施工现场标准化应用手册》是在市建委推行的《北京市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手册》和中建一局根据《手册》内容细化编制的集团内部《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手册》的基础上,结合公司项目的特点继续深化和细化的标准化应用手册,依据项目具体情况分为A类示范、B类创优和C类达标三个等级,内容包含设施、设备的施工规范及要求等详细内容。“只要项目部严格按照手册上的内容进行标准化建设,就能够确保公司标准最低的C类项目安全标准化建设也可以达到行业中等以上水平。”张国龙如是说。
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应用手册》后张国龙又萌生了新的想法。“企业发展讲求的是‘提质增效’,制定了应用手册提高了项目安全管理标准化水平是‘提质’的过程,之后我们开始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实现‘增效’。”
2015年,张国龙找到中建一局二公司机具租赁分公司相关人员,提出了他的想法。“我们先和项目安全负责人针对现场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找出需要采用标准化安全防护设施的部位优化了相关的要求。然后提供给公司的机具租赁分公司去设计制作匹配的标准化管理设施。”据张国龙介绍,这样不仅仅可以契合项目实际需求定制标准化设备,而且与分公司的合作可以最大限度的确保品质,减少供应商工艺上的误差,还可以降低采购设施的成本。“项目的安全防护设施大多数是可循环利用的金属材质,一个项目结束后,可以直接退回机具租赁分公司进行二次周转,也为租赁站降低了制作成本。实现项目部和机具租赁分公司的双赢。”张国龙的标准化的实施辅以机具租赁分公司的协同合作,有效的实现了项目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的精细化管理,迎合了公司节能环保、降本增效的发展方向。
创新体验式安全教育收获四项专利
2014年底,张国龙参加中建一局集团公司组织的安全教育体验馆的观摩活动。观摩活动结束后,张国龙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安全体验式教育形式,每个项目都应该设有这样的一个体验馆,用于施工现场进行体验式的安全教育。
然而参观后他心里产生了一个疑虑。“这个体验馆对于项目安全教育来说是非常的有用,但是一旦遇到停电这样的突发情况就会影响正常使用。”都说瑕不掩瑜,但是这却成了张国龙一个心结,为了减少外界条件对体验馆的影响,张国龙和他的团队设计了一套仅依靠机械动力就能正常运转的安全体验馆,顺利解决了这一问题。之后又成功申请了“安全帽撞击体验装置”、“垂直爬梯瞬间反倒体验设备”、“墙体倾倒实验设备”以及“洞口坠落体验装置”四项体验馆内容专利。
2014年8月,中建一局二公司首次在延吉万达工程推行该安全体验馆项目,自此具有二公司专利技术的安全体验馆正式上线。2016年他再次对体验馆做了进一步的改造优化,将完全独立的各项体验设备,通过设备的拼装完成了整合,制作出一种新形式的安全体验式教育体系。“我们将所有安全体验式教育设备通过钢结构进行串联,这样体验者就可以一次性有序的完成所有体验教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培训效率,保障了秩序,能帮助项目在实际的使用中进一步完善工人入场安全教育的流程。”张国龙介绍到,目前这项内容中建一局二公司正在申请专利。
双管齐下缓解安全管理人才断层
2017年中建一局集团公司提出了“一提升、二落实、三提升和一严肃”的“1231”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要求,要求提出后张国龙第一时间消化学习,在严格贯彻落实的前提下,考虑到项目作为安全管理的末端,宜以执行为主、创新思维为辅的实际工作特点,他在“1231”的工作要求基础上制定了“1351”管理要求:即“一执行”,严格执行集团公司工作要求设置安全管理机构;“三落实”,落实项目危险源辨识工作、落实项目关键岗位责任、落实隐患排查治理;“五到位”,安全专项资金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应急反应到位、监督考核到位、各部门协调配合到位;“一严肃”,严肃责任追究,严格底线管理。
“公司近年来安全管理人员处在新老交替的断层阶段,只有工作标准明确了,制度健全了才能保证工作链条衔接顺畅。”在张国龙看来,解决有经验的老师傅不断退休,年轻人员管理经验相对不足的问题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完善的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另一个是有效的业务培训。
张国龙认为“培训是企业的润滑剂,培训做得好,企业运作才能更顺畅;培训亦是企业的命脉,培训做得好,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在公司举办的“安全先锋集训营”培训中,张国龙要求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人员、项目安全监督负责人全部参与,通过走进机械设备厂家“眼观、耳听、手摸”,更直观的了解和学习设施,了解机械设备的运行特性,重点监控部位及周期维护保养的重要性。保证安全监督第一梯队人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水平的同时,对项目的机械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及施工现场检查有很大帮助。
在中建一局二公司“导师带徒”政策的支持下,2016年,张国龙亲自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挑选出5名安全生产经验丰富的项目安全负责人作为导师,分别在脚手架、机械、临电设施、防护等方面培养近16名各方面专业技能储备人员。2017年伊始,他又开始物色新的导师和安全生产管理储备人才了。
注重过程管控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中建一局二公司近百个在施项目中70%分布在外埠,大江南北的项目在外人看来是斐然的成绩,在张国龙眼中确是一个个的管控要点。“外埠项目每年要至少检查两次,完成一次全面的检查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张国龙看着自己的工作日历,排起了2017年的行程计划。京津冀项目每季度又要检查一遍,外埠项目半年一次,再加上因为各种突发事件的重点检查,张国龙每年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安全生产检查和去安全生产检查的路上度过。
“2015年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事故”和“2016年的丰城电厂三期事故”两起特、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对所有建筑企业来说都是警钟,“虽然两起事故跟我们公司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事故本身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张国龙回忆那段时间的工作,在积极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自查、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建设部门检查的同时,张国龙带队在公司内成立了专项安全检查小组,对公司所有项目进行全覆盖式严查,按照安全隐患零容忍,未遂事故按事故处理的原则,确保公司在施项目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
在张国龙的严格监督检查及团队的共同配合下,中建一局二公司近百项目连续3年未发生安全事故,连续3年获得集团公司考核评价优秀奖,并在2016年荣获集团公司“中建一局安全生产特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