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营-北京城市快轨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23-08-10 11:23 来源:北京市应急管理局
【字体:

张振营,男,1981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城市快轨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安监室主任。近年来,张振营先后参与了北京地铁16号线、11号线西段、22号线、S1线及机场线西延等多条地铁线路建设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在安全制度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双重预防机制和履约考评方面下足功夫,特别是在施工现场的安全督查方面,他制定了规范化的检查流程,明确了检查的“四个全覆盖”(施工项目标段、施工场区、施工作业面、施工安全专业),强化了带队检查组长抓落实的问责机制,现场安全管理收效显著。经过科学组织、多措并举和严格的监督管理,张振营共组织排查隐患问题两万余项,并全部及时整改消除,确保了三千余个风险源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一、多措并举治理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确保轨道交通施工现场安全可控

在盾构穿越既有运营地铁线路、国铁线路和高速公路等特、一级风险源期间,张振营不计较个人得失,常常牺牲周末休息时间,深入现场作业一线,掌握一手情况,组织召开安全风险技术分析会,反复研究安全监测数据和风险控制措施落实效果,在困难面前,锚定目标不放松,充满激情干工作。功夫不负奋斗者,在参建各方的通力协作下成功完成了多个特、一级风险源的穿越施工,顺利出洞接收。回想起大家一起奋斗在作业面、在深度30米以上的多个施工竖井爬上爬下的场景,尽管鞋子浸湿了泥水、汗水模糊了双眼、口罩沾满了灰尘,但是面对安全出洞的盾构机,他心中甘甜浸润、激情满满。

二、高度重视应急抢险处置工作,助力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新提升

近年来,张振营组织处置了多起地面塌陷、暗挖作业面局部坍塌、治安维稳、疫情密接等各类应急事件,通过及时收集信息、及时沟通协调、及时分析研判对策,组织现场进行了快速和妥善的处置,有效防止了事态进一步扩大。

为更加有效应对安全生产突发事件,每年他结合工程实际情境积极参与组织“5.12”基坑坍塌、“11.9”消防火灾处置和防暴反恐应急演练,分别在2021年、2022年获得市应急局组织的全市应急演练评比中获得三等奖和二等奖。

安全应急工作贵在一个“快”字,作为一名安全应急管理者,他不分节假日,手机365天开机,始终放在耳边,随时处于时刻准备应急的高度警戒状态,生怕漏掉一个电话,影响应急响应速度,记不得多少个深夜和凌晨、多少个周末和节假日他赶往工地现场参与应急抢险工作。辛苦有,高度精神紧张也有,虽然给个人家庭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是张振营说:“既然从事了这个行业,接受了这份工作,就要坚守着这份神圣的职责。”在一次次及时有效的应急抢险后,他总会油然而生一种欣慰,这份热爱和坚持始终支撑着他一如既往努力前行。

三、狠抓各参建单位履约管理,层层压实各方责任,牢牢扭住安全责任制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他还通过不断完善对施工、监理及第三方等各参建单位的管理手段,将履约检查的内容覆盖到方案实施中每一个细节要点上,逐步形成了日常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内业检查和现场检查相结合、检查重点放在落实效果上的管理模式。目前,履约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化,履约问责机制已经渗透到了参建各方的每一项工作中,通过责任不断层层压实,工作质量得到较大提升,成为了杜绝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有力抓手。

四、积极主动创新,参与安全科研课题研究,促进轨道交通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提升

张振营积极创新安全管理手段,组织完成了“北京地铁16号线工程建设期应急管理系统平台”的开发及上线应用工作,该平台包括风险预警管理、隐患管理、质量管理、监理履责管理、履约处罚、盾构管理、监控量测管理、应急管理、人员物资智慧定位等功能。同时将预警和隐患上报、批示与提醒功能集成于应急平台手机端APP,方便参建各方在手持移动端查看与操作,大大提升了安全管理效率,进一步强化了参建各方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高效联动性。该系统平台申请获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他先后参与完成了住建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机械化问题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过程安全风险管控实施指南》《城市轨道交通施工现场应急能力建设研究》三项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力推动了地铁施工现场机械化换人,健全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进一步提升了应急能力,对促进地铁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五、勤于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带动团队共同进步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域从业十六年来,张振营积累了较多安全管理经验,先后获得了初级注册安全工程师和高级职称等证书,并参与编制了“建设工程第三方监测技术规程(DB11/T 1626-2019)”。为了使团队成员,特别是新人尽快成长和更快进步,在定期组织外部专家培训的同时,他还建立了“安全技术与管理周研讨”机制,将每周施工现场典型、有代表性的安全隐患案例共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处置意见,这一机制大大提升了团队成员的安全管理经验和隐患问题的处置能力。

关闭 打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