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882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发布日期:2023-11-17 16:48
【字体:

何凯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城市风险防控体系”的提案收悉。我们会同市城市管理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交通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水务局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将健康、安全和韧性作为强制性要求纳入规划,完善城市生态修复、防洪排涝、海绵城市、综合防灾等体系;提高城市相关区域(流域)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保障能力”等方面。一是总体规划层面,在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明确提出“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城市韧性”。在城市更新和规划中加强城市风险防控,将韧性城市规划内容及工作要求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规划实施评估中,全过程融入韧性城市理念。二是专项规划层面,结合总体规划要求和城市发展需求,我市开展了市政基础设施、生态安全格局、首都防疫设施、防洪排涝、海绵城市等领域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地区空间保护规划》,从流域协同角度保障首都水源安全。三是实施规划层面,印发《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以防为主,建立系统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体系,编制《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提出加强规划引领和源头治理,从城市安全空间布局、防灾薄弱环节综合治理、安全设施完善、应急物质设施建设、战略空间预留出发,持续落实总体规划要求。

(二)关于“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对于城市生命线系统、防灾设施系统、应急救援场所通道和物资储备系统等进行超前规划布局,适度提高生命线工程的冗余度”等建议。一是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着眼多种灾害综合应对,立足城市韧性整体提升进行制度设计以突发事件为牵引,立足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领域,系统性地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提升城市整体韧性;围绕城市“硬件”“软件”,从空间韧性、工程韧性、管理韧性、社会韧性等维度,推动落实韧性城市建设的主要工作措施。二是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建设,接续开展两个轮次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投资强度处于全国前列。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目前已完成调查和划分任务三是加强极端天气应对,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的若干措施》,制定极端天气识别预判、预报预警、风险防范、应急预案、指挥调度、社会响应等综合措施,以极端降雨为重点,加快推进各项落实落地。四是编制雨雪雾等恶劣天气、汛期、道路桥梁塌陷、交通管制、车辆安全故障、恶性反恐事件、场站设施故障等多场景下的应急预案强化公路汛期风险防控治理,排查下凹式立交桥区、易积水点段、排水泵站及安全设施等重要部位隐患,建立落实“27厘米”断路机制,提前做好排水设施的养护维修,组织雨水口、排水管线清淘、边沟疏通、泵站清淤等“清管行动”建立应急生活物资应急运输指挥体系,建立市级区级应急物资运输保障队伍

(三)关于“系统开展城市地下空间安全调查评价和规范立法;增强城市应对突发事件;推进地下空间精细探测、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调查评价”等建议。一是落实《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腾退地下空间管理和使用指导意见》要求,推进全市疏解腾退后的普通地下室再利用及日常管理工作,开展地下空间主动防灾系统构建,建立地下主动防灾体系,提升城市应急防灾能力。二是印发《北京市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对本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作出总体部署。编制《综合管廊布局规划》《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在各分区规划、重点功能区规划中布局建设综合管廊体系。制定《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设计规范》等地方标准,建立了涵盖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全流程的标准规范体系,编制了综合管廊运行管理办法、综合管廊安全风险防控指南。落实城市总规,结合城市新区、重点功能园区、城市道路和轨道交通建设,采取随路建设、随地下综合体建设、随轨道交通建设和独立建设四种形式,建成综合管廊200余公里,提高了城市安全发展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三是提升地铁地下空间安全水平。开展区间渗漏治理,系统治理路网车站、区间渗漏点位。编写地铁渗漏治理工作指南行业标准,申报立项“既有地铁结构渗漏检测预警与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课题

(四)关于“加强水资源安全保障和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

一是坚持以落实城市总规为重点,强化涉水规划风险防控工作统筹。防洪排涝、水资源、水生态保护修复、城市供水、排水再生水等涉水专项规划中,均涉及风险防控相关内容。加强城市供排水、防洪排涝、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修复工程体系建设,实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四水共治,不断增强城市水务韧性,逐步提高城市水资源综合承载能力和防洪排涝减灾综合保障能力。二是切实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统筹做好外调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五水联调”。坚持多调南水,加强万家寨引黄和集中输水,利用再生水打好水生态基底,有序推进地下水回升和应急调配,强化极端干旱、主力水源设施遭到破坏等极端情况下的水资源战略储备。加快打通影响水资源配置的卡口、堵点,建设用好蓄水、引水、调水、补水工程。继续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制定并实施水资源优化调度工作方案,推进多目标多层次联合调度工程体系和技术体系建设。三是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消除防洪排涝工程隐患,建设实施“通州堰”分洪工程体系,推进存量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有序推动规划蓄滞洪(涝)区建设,持续开展中小河流治理、河道清淤疏浚、城乡积水点治理、排水泵站管网提标和雨箅子平立结合改造。以提升极端天气下水灾害风险应对能力为重点,持续提升预报预警精准度,锚定“四不”目标,强化“四情”防御、落实“四预”措施,积极应对防御超标洪水、山洪和城市内涝,守住防洪排涝安全底线,实现“保安全、多蓄水”目标。四是加强水生态治理保护修复。大力推动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完善水生态保护修复协同推动工作机制,开展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试点潮白河等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建立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上游流域水源保护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实施水生态区域补偿制度。加快推进首钢水系与永定河流域连通、通州城南等水网连通工程建设。统筹实施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等河道生态补水,努力延长有水河长和通水时长。制定发布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水生态空间管控规划,加强涉河建设项目审批及实施监管,持续开展全市河湖违法建设整治,重点开展水生态空间优化调整,不断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五)关于“加强城市风险防控,提高风险防控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能力”等方面。一是系统推进风险防控体系建设。2020年,启动“北京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简称“1+1+N”体系)。印发《北京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办法》总体实施指南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城市关键基础设施等专项指南,初步搭建起基本体系框架,推动形成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二是持续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理。本市建筑施工、市政、交通等10个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近18万家生产经营单位完成评估,初步建成风险数据库。三是统筹强化重大活动风险管理。2019年以来,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服贸会冬奥会冬残奥会、全国“两会”等重大活动城市运行保障风险评估四是深化风险形势联合会商。2020年以来印发《北京市公共安全形势分析工作管理办法》等文件,市应急办组织住建、地震、气象等20余个部门和相关关区,开展月度、季度、重点时期风险研判。开展京津冀地区、驻京部队灾害风险形势会商。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何凯涛委员建议,更加注重城市规划超前布局,更加注重城市韧性,更加注重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保障能力建设,更加注重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城市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研究,进一步优化城市规划设计,完善法规标准体系,推动既定措施落地实施,增强城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城市韧性水平,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何委员,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今后继续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

                                                                        202362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