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先进集体:北京市气候中心

发布日期:2023-11-15 16:04 来源:北京市应急管理局
【字体:

北京市气候中心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论述和对气象工作的指示精神,坚持底线思维,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持续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并坚持边普查边应用的原则,推进气象灾害风险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切实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在重大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成了试点工作,形成可推广经验

北京市气候中心牵头北京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气象普查,气候中心首先强化顶层设计,在北京市气象局的协调下抽调市区两级技术骨干,组建1个技术总体组+9个技术分组+1个信息技术组的技术专班,强化技术统筹。成立由国家气候中心、兄弟省市气象部门资深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强化技术指导。各区气象局组建由全体业务人员组成的调查工作组,统筹全局之力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在普查之初“房山大会战”的工作中,边学习边工作,对于普查技术方案反复推敲,顺利完成“房山大会战”,并形成了“房山”经验,多名技术骨干入选全国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技术组,三名同志成为技术组组长,在国普办统一组织下,撰写风险普查技术规范,使之在全国推广。

(二)建立考核机制,确保普查数据质量

北京市气候中心每周通报各单位工作进展,对各单位任务完成进度质量进行综合考评;建立调度会机制,气候中心技术组和各区局分级定期召开调度会、推进会、技术研讨会、成果审核会60余次,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建立技术结对机制,市级技术组与区级技术骨干分灾种1对1建立技术结对机制,高效开展技术指导和反馈,有效提高了区级成果质量和工作效率。由于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用到的气象数据量比较大,而气象自动站监测数据可能存在异常情况,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质检筛选,强化质量控制,气候中心始终以数据质量为核心,不怕返工,不怕辛苦,与区局密切对接,反复推敲,对有意义的站点,反复试验,不断订正,确保数据正确。建立数据安全管理机制。按照国普办《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要求,明确各类普查成果存储、传输、汇交、共享工作要求,形成规范化流程,确保数据安全可靠。气候中心技术专班对“16+1”个区普查数据的完整性、格式规范性进行逐项审核,编制“16+1”个区《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数据质检报告》。按照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图件类成果格式要求》,细化编制《北京市气象灾害风险普查评估与区划作图及质检要求说明》,明确危险性评估和区划、风险评估和区划等图件类成果的制作和质检规则,确保图件类成果的完整性、合理性、规范性。

(三)开展成果业务应用,服务重大活动和城市精细化管理

气候中心从日常服务的需求出发,不断优化技术方案、改进技术方法,市级、区级不同技术路线。结合各区成果应用需要,在国家技术框架下优化数据选取、提高精细度;针对山区、平原、城市、乡村制定差异化技术路线。尤其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方法,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研发了“像元-街道-区县”等级尺度近30年的北京市气象灾害风险主要承灾体及其热环境的6大关键因子地理空间信息产品,为精细化的气象风险预估和评估产品制作奠定基础。

在冬奥会举办期间基于气象灾害风险调查成果,开展冬奥赛区低温、大风、雪灾、过暖融雪和低能见度等风险评估分析,建立了相关风险评估模型。针对冬奥赛事,开展气象灾害逐时风险分析和中长期精细化风险预评估,为组委会合理安排比赛、创造“窗口期”提供参考。以东西城风险评估成果为基础,开展党的二十大期间气候背景和风险评估分析,向市委市政府报送《重要会议期间北京地区气候风险评估报告》,为有关部门筹备会议提供了重要参考。

初步建设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可视化系统,开发暴雨、大风、雷电灾害风险提示产品,汛期面向市应急管理部门开展试应用;组织各区利用风险调查数据,针对汛期每次灾害性天气过程开展风险研判,面向高风险地区重点单位、重点人群及时开展叫应服务,有效避免了灾害发生。开展月度、季度气象灾害风险形势分析评估,支撑地方灾害防范。尤其在今年的“23.7”特大暴雨灾害工作中,提前发布了农业滞涝风险产品,并叫应农业部门加强防范。

(四)加大宣传力度,联合多部门进社区

气候中心加大风险普查的宣传力度,与多部门联合开展风险普查宣传,如:组织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四街道等多家单位(均参与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通过实地调研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结合现场观测试验和多尺度数值模拟,在街区尺度开展精细化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东四街道等单位联合开展“社区气候灾害大讲堂”“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等活动,将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知识融入社区工作,提升社区居民气象风险认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