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媒体贴近性传播分析 |
|||||||
|
|||||||
贴近性传播,是指新闻媒体在报道内容、报道方式、报道主题等方面与受众联系的紧密程度。长期以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我国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宣传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大众对疫情信息高度关注,新闻媒体扮演着社会“瞭望塔”的作用。疫情期间,各主要新闻媒体平台对疫情防控工作展开了全方位的报道。从火神山医院建设24小时慢直播,到方舱医院全景解读;从决战重症病房,到战“疫”日记;从抗疫一线人员工作实录,到后方家属保障纪实;从社区村组的全效动员,到极具高科技特色的无人化抗疫……以人为本、贴近人民的理念得到积极传播,很多受众喜闻乐见的表述、叙事贯穿其中。 一是在途径方式的选择方面,坚持贴近性呈现。这里说的途径方式是指新闻得以有效传播和呈现的途径形式,如传统媒体形式、新媒体形式等。1月2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App客户端“疫情24小时”专题页面开启了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两家医院建设现场的慢直播,24小时不间断呈现现场施工实时画面,开通直播不到三天时间,累计访问量超过两亿人次。之后又提供了全景VR直播,使广大网友化身“云监工”,在线围观、监督施工进展。 央视在抖音开设“央视新闻”“小央视频”和“新闻联播”等多个账号,对战“疫”信息成规模性输出。腾讯微视开展了“疫情知识官”系列策划,将疫情防治知识点融入视频中,通过引导用户答题及传播科普知识的方式,传播疫情防范科普知识,提升用户对真假信息的辨别能力。 二是在媒体文本的表达方面,坚持贴近性叙事。此次疫情中新媒体传播呈现的一大特色,是来自抗疫一线的UGC(用户原创内容)生产力量被传统媒体纳入新闻生产体系。Vlog(Video blog,视频博客)的特点在于以主人公的第一视角进行叙事,真实性和现场感极强,满足受众好奇心。此外Vlog的风格自然随意,对受众更具亲和力。如人民日报发布的“疫”线Vlog专题视频,以抗疫一线护士、普通武汉市民等视角讲述疫情中的个人故事,普通人的讲述带给观众更强烈的精神共鸣,多篇报道获得“10万+”点击量。 封面新闻将Vlog系列视频作为展现一线疫情防控进展的重要手段,以日记体形式记录了真实奋战中的武汉。《战疫Vlog:与口罩和消毒液度过的一天一夜》《战疫Vlog:仙桃境内,村与村之间的路被堵了》等Vlog播放量超过3000万,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频,以及今日头条、腾讯新闻、抖音、快手等平台以专题形式或首页推荐呈现封面新闻抗疫Vlog,全网点击量共计超5亿,条均播放量1000万。 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要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加强网络媒体管控,推动落实主体责任、主管责任、监管责任。 重大的突发事件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互动性与情绪性都成为突出特点,按照常规化的流程和要求很难达到舆论引导的效果,也可能导致被动,这无疑给应急管理媒体舆论工作带来了极大地挑战,甚至导致被动。如果平时知识储备不足、工作不扎实细致,缺乏面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必定造成被动反应模式,使应急回应猝不及防。 由于我国应急舆情回应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此次疫情爆发,暴露出应急舆情回应体系仍然有许多提升的空间。例如,湖北省洪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在桥未认真组织实施隔离措施,导致大量密切接触者未被及时集中隔离,引发公众大量负面情绪;湖北省黄冈市原卫健委主任唐志红对当地救治的“一问三不知”,也给民众心头泼了一盆凉水。因此,做好后疫情时期,疫情防控的舆论引导及应急回应工作,新闻媒体责无旁贷。 后疫情时期,如何继续做好贴近性传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深入一线,广泛挖掘。继续全方位报道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营造聚民心的舆论氛围;二是时刻关注国际和国内舆论场。及时回应社会和民众的关注点,尤其要关注国际社交媒体的舆情演变,多形式展开舆情正向传播;三是提升新闻文本的易读性。通过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手段和表达形式,不断提升主流媒体的全媒传播能力,给大众呈现出更多极具正能量的阅读和视听体验。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