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震-北京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应急救援类)

发布日期:2020-11-11 15:29 来源:北京市应急管理局
【字体:

王立震,男,1966年,中共党员,北京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抢险大队队员,16年抢险工作经历,参加过143次应急救援抢险任务。曾多次荣获公司青年突击手 、公司优秀岗位明星 、优秀技能标兵等荣誉称号。

主要事迹

王立震同志是抢险党支部中的一名普通党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一干就是三十年。他不善言谈,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憨厚的笑容。

自参加工作以来,王立震同志参加了2003年抗击非典小汤山医院建设和温泉胸科防非典隔离医院建筑垃圾清运任务,参加了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参加了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应急抢险,参加了双桥打井工地坍塌事故、陶然亭汽车吊折臂事故、杜家坎吊车倾覆事故等多次应急抢险任务。他立足岗位、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勇于奉献,无论在何种岗位,从事何种工作,他都是干一行爱一行,一心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各项工作想在前、干在前,充分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突出的业绩、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也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2003年抗击非典,北京建工应急抢险大队负责在小汤山医院建筑垃圾清运任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王立震主动请缨奔赴前线,将个人的生命安全置之度外,成为众多抢险战士中的一员。小汤山隔离医院每天产生的垃圾数量和清理难度可想而知,工期短、任务重,为保证工地环境卫生,避免造成二次污染,他每天连续工作15个小时以上,整整奋战了七天七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国家有困难第一时间冲在前,圆满高效的完成小汤山医院援建任务。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 抢险大队接到援建任务,由于火车是不停靠车站的,为保证车辆安全抵达目的地,王立震在火车运输车上吃、住、睡,路上吃的是干方便面,喝的是凉矿泉水。由于上厕所不方便,他尽量少吃、少喝,睡觉就睡在救灾车辆的驾驶楼里。经过六十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第一时间到达了灾区。抵达目的地后开展过渡安置房建设过程中,王立震又作为第一批参加志愿的建设者投入战斗。在灾区一线连续工作几十个日夜,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奉献就是本色,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不畏艰难,不怕吃苦,临危不惧,冲锋在前,处处显示出了共产党员的奉献牺牲本色。

非典抢建小汤山医院中有他的身影,汶川地震救灾现场有他的身影,2020年腊月二十九他再次出征小汤山,参加“冠状病毒”防疫重点工程建设,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眼前的场景是如此的熟悉,而他的心情却异常沉重。在这次BCDE改建工程中,他又一次冲在最前线。出发前,他提醒队员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吊装设备时,他又时刻提醒同伴天黑作业注意安全。遇到难干的活,脏活,他总说“我来吧!"就是这一句句平凡朴实的话语,却产生了无穷的力量,感染着周围的同志们。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体力行,带动更多年轻同志发挥“铁军”精神,冲锋陷阵。

一次次的生死面对,让王立震感受到作为抢险队员的责任。也正这样一次次的生死面对,让每一名抢险队员清醒地认识到“抢险队员”不只是一个名号,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每年的春节值守,他都是第一个报名留在基地备勤的人,他总别人说:“春节啦!你们回家看看孩子,回家照顾照顾老人,春节我没什么事,还是我留下吧!”然而,又有谁知道,他也有聪明伶俐的小孙子等着他回家逗呢,也有九十多岁的老父亲盼等着他回家探望!可是每一次他都把举家团圆的机会让给其他同志。从抢险大队成立之初,王立震的生活轨迹就是抢险基地和工地现场,两点一线,抢险基地已经成为他的另一个家。

对于工作,王立震倾注了全部的热情。无论是否是份内的工作都竭力而为。他保持旺盛的精力,不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的同事。并以超高的标准、严格的要求来约束自己。人手不够的情况下,主动承担各个岗位的工作,经常加班到深夜。乐在其中,不知疲倦,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业绩突出,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建工抢险大队成立16年来,抢险大队共完成140余次应急抢险救援任务。队伍成立以来,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北京市工人先锋号和奥运保障先进集体、身边的雷锋——最美北京人团队等荣誉称号。队伍成立以来为“平安首都”所做出的奉献,宣扬了集团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及抢险大队将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置于首位、甘于奉献的雷锋精神和“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北京建工铁军精神。这些荣誉的得来离不开王立震的默默付出,他也是唯一一位参加了全部抢险任务的队员,他的身影出现在每一次抢险任务的现场,影响着一代代抢险人,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信赖与高度赞誉。


关闭 打印